健康热线:0757-22318000
您现在位置: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 > 新闻公告 > 医院新闻 > 浏览文章

胃肠外科顺利完成我院首例隧道式PICC管置入
来源:胃肠外科  作者: 胡惠玲  添加时间:2022年05月09日   点击数:0

      近日,我院胃肠外科顺利完成了首例隧道式PICC的置入。隧道式PICC技术是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技术基础上的一次改进,它的应用扩大了PICC的适应症,延长了患者安全留置导管的时间,降低了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使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这一技术而受益,在静脉输液治疗领域具有重大意义。本次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的开展,可为患者提供更多的静脉通路选择,也标志着我院静疗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该患者为一名老年女性,结肠肿瘤晚期化疗,拒绝置输液港。专科护士团队评估患者双上臂血管,最佳穿刺血管位置靠近腋窝,如在此处穿刺将增加感染机会、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那如何是好呢?

      经过主管医生及静疗专科护士反复讨论,决定采用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隧道式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一种新技术,与常规PICC的区别是:通过建立一个皮下隧道,使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有一定的距离,并将导管出口转移到更适宜、更有利的位置。

      隧道式PICC可在不适合选择传统PICC的穿刺位置进行置管,如腋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颈内静脉。


 隧道式PICC的优势

1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的应用普遍地降低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它能使因上臂静脉直径过小而至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仍能成功置管。我们将上臂分为三个区域(如下图)黄色区域、绿色区域、红色区域。

最佳导管出口位置应该在绿色区域,但如果绿色区域血管条件较差,管径过小,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血管穿刺点放在静脉管径较粗的黄色区域,然后通过皮下隧道将导管出口留在绿色区域,这样就有效降低了导管出口位置过高相关的感染或机械性并发症的风险,保证了置管的安全。

图片1.png


2.降低了感染的风险,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通过皮下隧道相通,而皮下隧道本身就形成了一道防止污染的屏障,能有效的防止外界因素引起的感染。

3.防止脱管:导管通过皮下隧道导出体外,由于皮下组织的固定作用,减少了脱管的几率。

4操作过程中使用的无菌隧道针可有效避免神经、血管的损伤,而且血管穿刺点位于皮下,可避免局部渗血渗液的发生。

5将导管出口预留在最合适的位置,避免了患者在手臂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提高了患者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