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线:0757-22318000
您现在位置: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 > 新闻公告 > 医生手记 > 浏览文章

樊淑梅教授论: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
来源:消化内科  作者:未知  添加时间:2014年06月18日   点击数:0

 

樊淑梅  教授

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

擅长:重症肝硬化、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抢救与治疗。在消化内镜诊断及治疗技术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十多篇,获市科技进步奖、新技术应用奖各一项,主编出版了《消化内科常见病诊治及护理》;

顺德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顺德医学会消化道早癌分会委员。

 

 

樊淑梅教授论: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

我国每年因肿瘤死亡的病例中有三分之二为消化道肿瘤。早期消化道肿瘤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 90%以上,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 30%左右,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无论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内镜,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体内的真实状况,使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成为可能,还可以借助它进行许多高难度的手术。

染色放大内镜——

早期癌症的“照妖镜”

    目前普通内镜虽能对大部分消化道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但对一些微细的病变仍不易察觉,如早期癌及微小癌容易漏诊。染色放大内镜(NBI)技术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大大提高了微小肿瘤性病变的识别。NBI又称电子染色,是与分光技术结合的分光内镜,可不通过染色剂就能在内镜下直接显示不同的颜色;放大内镜的放大倍数达80200倍,可清晰显示食管病变粘膜下血管形态、胃肠粘膜的腺管开口形态、分布等变化,可比较准确地反映病变的组织病理学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区分炎症性、增生性、腺瘤性、不典型增生和癌性病变,在色素放大内镜引导下进行活检,极大地提高了早癌及癌前期病变的检出率,堪称消化道早期癌症的“照妖镜”。

超声内镜——

早期癌症的“裁判员”

    超声内镜,是将内镜与超声相结合,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并在内镜直视下,将超声探头置于病灶旁进行超声扫描,以获取管壁层次的组织学声像特征和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能清楚地显示消化道癌累及的范围和深度及粘膜下肿瘤的起源。同时判断周围脏器及淋巴结有无转移,由此决定下一步采取内镜下或者手术治疗,堪称公正的“裁判员”。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消化道早癌不开刀

    对于消化道早癌,如早期的食管肿瘤、胃部肿瘤、大肠肿瘤等,可以采用一种微创技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进行治疗,从而避免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的质量。所谓EMR就是在内镜直视下将消化道最里面的那一层黏膜层,采用圈套的方法来切除,好像削苹果皮一样,将有病变的黏膜剥离下来,而不需要像传统的外科手术那样将大部分胃或有病变的食管、肠管切除。    

    我院消化内镜中心

    近几年,我院消化内镜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佛山地区率先引进电子染色内镜、胶囊内镜、超声电子内镜、高清晰放大电子染色内镜等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治疗器械,在消化道早癌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技术不断成熟。同时,我院还成立消化道早癌协作组,将消化道肿瘤“扼杀”在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