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初春,总是“一周经历春夏秋冬”,随之而来的是细菌病毒的肆虐,儿童往往特别容易“中招”,医院儿科就诊高峰如期而至。对此,我院想方设法,多措并举缓解儿科就诊压力,尽最大努力服务好前来就诊的患儿及家长。
盘活资源,直击“痛点”
进入3月,天气多变,我院儿科门、急诊量持续上升,日均就诊患儿近1000人次,同比增长约16%,夜诊人数明显增多。
为切实缓解患儿及家长的就医压力,确保诊疗质量和安全,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展开各层面的调研,研究制定应对措施,通过优化就诊流程,加强夜间特诊,开设二门诊夜诊等多种形式,积极应对高峰;儿科继续“全体总动员”,医护人员加班加点,针对夜诊人数较多的“痛点”,住院部医生利用休息时间回院支援,二门诊部分医生也回到总院夜诊,共同尽最大努力满足患儿诊疗需要。
患者至上,员工为本,医院在关注患者就医体验的同时,也注重儿科医生的身心健康:绩效待遇维持在医院平均水平以上,夜诊补贴交通费,对儿科医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留住现有人才;加大招聘力度,提升儿科岗位吸引力,注入新鲜血液;规培医生取得执业证后尽快申请处方权,投入门急诊工作,努力创造条件缓解儿科“医生荒”。
与此同时,医院从细节处着力,在挂号大厅和急诊诊室电子显示屏显示等候人数和等候时间,并在急诊科公示急诊分级标准,让家长们“心中有数”;保卫科保证安保力量维持诊疗秩序,药剂科及时补充调配药物,总务科组织后勤保洁保持环境卫生……医院上下一心,尽可能地减轻家长们候诊的焦虑情绪,想方设法提高儿科诊疗服务质量,不辜负群众对医院的信任。
探索出路,改善儿童就医难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通过优化优质儿童医疗资源区域布局,建立完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各项政策支持力度,儿科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但是,随着儿童健康服务需求的持续释放,儿科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是常态,儿科问诊困难、检查治疗困难、各种操作难度大,“大医院”依旧人满为患,儿科医生压力大、人员少、待遇低的现象未能明显改善。
专家建议,落实分级诊疗,强化常见病在社区医疗机构首诊、就诊,让三级甲等医院回归功能定位,探索建立社区医疗-公立医院儿科诊疗一体化网络平台,实现预约和检测结果共享功能,应是“破题”出路之一。
国家卫健委相关文件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增加儿科服务资源供给,完善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专科建设,重点加强地市级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和社区机构设立儿科;以“互联网+”为手段,进一步增加预约诊疗服务比例,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研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儿童预防保健及相关疾病知识宣教,逐步建立儿科诊疗服务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引导群众就近、错峰、有序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