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腿还能保住吗?”这是黎先生(化名)被送入急诊室时最迫切的问题。
七个月前,一场意外导致黎先生的右下肢严重粉碎性开放性骨折,当时骨骼外露、软组织损毁,面临截肢风险。万幸,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医护团队长达7个月的坚守下,通过7次高难度手术、个性化康复及全科室协作,最终不仅保住了他的腿,更挽救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
生死时速:绿色通道打响“保肢第一战”
事发当晚,黎先生被紧急送往医院,创伤中心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检查显示:右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伴大面积皮肤撕脱,血管神经损伤,污染严重。主刀医生、创伤骨科副主任柯迪峰回忆,像黎先生这类损伤若处理不及时,极易感染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医护团队连夜实施急诊手术:清创、外支架固定、骨牵引、VSD负压引流……4小时的奋战稳住了黎先生的生命体征,也为后续治疗争取了时间。
七次手术攻坚:多学科协作创造奇迹
“第一次手术不是终点,而是马拉松的开始。” 创伤骨科副主任缪旭东说道。缪旭东介绍,黎先生的保肢之路远比想象艰难。由于创伤严重,黎先生先后经历了外支架固定术:重建骨骼稳定性;多次清创+植皮术:对抗感染并修复软组织;骨移植术:填补缺损的骨组织; 功能重建术:恢复关节活动能力。
“每次手术都像在‘拆弹’。”柯迪峰坦言,感染、骨不连、肌肉萎缩……任何一个环节失败都可能前功尽弃。救治期间,营养科、康复科、心理科全程介入,定制营养方案、预防血栓、疏导焦虑。
双重考验:当患者与家属同时住院
治疗期间,黎先生的妻子因肾结石发作住院手术。医护团队主动协调,医生简化沟通流程,让妻子能同时了解双方病情。
“那天我看到他扶着助行器挪到我病房门口,就为了说一句‘别怕’。”妻子哽咽道,“是医护人员的体贴让我们挺了过来。”
康复之路:从卧床到重新站立
术后康复同样艰难。治疗师曾林涛医生设计了“阶梯式”计划。
早期开展床旁踝泵训练、气压治疗预防血栓;到了中期,进行CPM机辅助关节活动、肌力训练。在康复的后期,可以进行负重行走训练。
7个月后,黎先生终于甩掉拐杖,迈出了独立的第一步。拆“猪笼”前一天,他高兴地让医护人员帮他拍一张照片留念。
出院当天,黎先生一家送来锦旗和长达3页的感谢信。信里提及对医护人员精心诊治的褒扬:“……在这个创伤骨科的每一位医护人员早就超越了亲人的范畴了,比我的亲人更像亲人……”。
温情时刻:医患之间的暖心点滴
清晨的问候与鼓励
沈焕武医生总是最早到科室,天刚亮就能看到他查房的身影。当黎先生因担忧右腿保不住而彻夜难眠时,沈医生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别怕,我们一起努力。”简单的一句话,却像定心丸般驱散了患者的恐惧。
针尖上的温柔
护士张润银(银姐)打针时总会用清脆的笑声分散黎先生的注意力:“阿灿,看我变魔术啦!”话音未落,针已悄无声息地扎入血管。一旁的谭健婷(婷婷姐)也打趣道:“我们银姐的手艺,可是骨科‘非物质文化遗产’!”病房里顿时笑声一片。
“偷偷加餐”的关怀
黎先生抱怨医院水果店的水果不合口味,保洁瑛姐记在心里。第二天清晨,她悄悄塞来一袋从市场买的鲜甜荔枝:“趁护士没看见,快尝尝!”此后,瑛姐常像“特工”一样为他捎带水果,成了两人之间的小秘密。
手术室外的“定心丸”
每次手术前,柯迪峰副主任都会用风趣的话缓解紧张:“今天咱们的‘乐高工程’又要开工啦!”而缪旭东主任则认真画示意图解释手术步骤,最后补一句:“放心,我们给你用的是‘钢铁侠同款支架’。”
病房里的“亲情驿站”
护士佩恩总以“灿哥”称呼黎先生,换药时像妹妹一样唠叨:“灿哥,今天要多吃肉才能长骨头!”男护士啊杰每次路过病房都会探头问候:“灿叔,需要帮你调电视吗?”这些日常的称呼和互动,让冰冷的病房有了家的温度。
跨科室的牵挂
当沈焕武医生调去急诊科后,他仍常抽空回骨科探望:“老黎,我看看你的腿有没有偷懒不愈合!”靳高峰医生接任时笑称:“咱们这是‘急诊室老友续集’!”
这些瞬间,汇聚成一道温暖的光——它藏在清晨查房的脚步声里,混在消毒水味中的笑声里,落在护工雨芳递来的合身病服上,更镌刻在每一次“比亲人更亲”的守护中。正如黎先生所说:“在这里,我治好的不仅是腿,还有对生活的希望。”
这场“保肢之战”的背后,是医疗技术的精准应用,更是人文关怀的温暖底色。正如主治医生沈焕武所说:“我们治疗的从来不只是骨头,而是渴望回归生活的人。”
科普延伸
开放性骨折为何危险? 因为它容易导致感染、骨坏死,需紧急处理。
外支架固定优势在于减少二次损伤,适合严重创伤早期稳定。
康复关键点是早期介入、坚持训练、多学科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