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线:0757-22318000
您现在位置: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 > 新闻公告 > 医院新闻 > 浏览文章

多科合作,成功救治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多种疾病的七旬老伯
来源:消化内科  作者:未知  添加时间:2013年08月24日   点击数:0

经过近二十天的救治,苏伯终于起死回生,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出了医院。临行前,他紧紧握住我院消化内科医师的手,赞不绝口:“是你们精湛的技术、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救了我,让我重生!”

苏伯今年73岁,曾患有高血压病、大面积脑梗塞、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肝脓肿、消化道溃疡等多种疾病,身体状况较差。

不久前,苏伯突感中上腹剧烈疼痛,在社区医院治疗后仍不能缓解,病情加重。家属立即将苏伯送入我院消化科救治。

此时已是凌晨1时。苏伯率达120/分,腹痛剧烈,腹肌紧张,上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明显,初步诊断为胆囊结石并胆囊炎,并立即将苏伯收入消化科重症抢救病房,进行补液扩容、抗感染、抗休克等治疗。

第二天早上7时,苏伯仍未好转,心率增至130/分,呼吸急促,血压仅为90/60mmHg。此时,值班医生结合刚回报的CT结果,明确苏伯诊断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该病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值医师立即向科主任杜国平主任汇报了患者病情。正在家中准备上班的杜国平主任,一边赶往医院,一边在电话中指示医师进行应急救治。

715分,杜国平主任带着李国华、陈文智两位副主任医师来到了抢救病房,对苏伯进行会诊,并快速制定了抢救方案:紧急施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取出胆总管结石,解除胆道梗阻。

ERCP术是一种微创技术,创伤较小,但患者有高血压病、大面积脑梗塞病史,由于长期服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凝血功能差,术中及术后出血风险大。杜主任立即与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医师会诊,在充分考虑了手术的可行性,制定了应对突发情况的救治方案后,苏伯被送入消化内镜中心。杜国平主任亲自为苏伯进行了十二指肠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胆总管结石取出术+鼻胆管放置术,取出多枚如分币大小的结石、大量泥沙样结石,及大量脓性胆汁,胆道梗阻解除,患者血压逐步恢复正常,一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苏伯被送回病房治疗。

当天下午6时,总住院医师巡视病房时发现,苏老伯的心率又上升到了120130/分,10分钟后,苏伯开始呕吐暗红色血液及新鲜血液,血压降至85/68mmHg。这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时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的可能。医师立即对苏老伯进行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为苏伯补液扩容,输入红细胞、血浆约1000ml。同时,将苏伯的病情向杜国平主任作了汇报。

刚做完手术下班回到家的杜国平主任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回病房,将苏伯送入胃镜室进行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降部大量新鲜血液及血块,这是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后迟发性出血,是由于苏伯长期服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而导致凝血功能降低所引起的,必须尽快为苏伯止血!

经多种内镜下止血失败,按术前预定方案,遂即联系介入科医师,几分钟后,将患者送到放射介入中心。急诊放射介入明确了十二指肠后动脉细小分支破裂大出血诊断,于介入下释放止血弹簧后,局部出血停止,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第二天上午医师查房时,苏伯精神已明显好转,上腹疼痛已明显减轻。

但新的情况又出现了,苏伯告诉医师,他在凌晨变换体位时开始出现右下腹痛,并逐渐加重,这一诉说引起了查房医师的重视,医师马上联系胃肠胰疝外科医师会诊,诊断为右侧腹股沟疝嵌顿,如不及时进行手术回纳,解除疝嵌顿,将会导致肠坏死,病情将进一步加重。

由于苏伯同时合并有化脓性胆管炎,24小时内曾消化道大出血,且凝血功能差,手术风险极大,伤口愈合差。根据苏伯病情,胃肠胰疝外科医师为苏伯制定了急诊“腹腔镜探查+右侧腹股沟疝复位+修补术”的方案,该方案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手术非常顺利,但由于苏伯身体较弱,需依靠呼吸机辅助呼吸,因此,术后被转入重症医学科进行监护治疗。

几天后,苏老伯成功脱离呼吸机,生命体征平稳,转回消化内科进行治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苏伯病情逐渐好转,十多天后,苏伯康复出院。出院回访中,苏伯恢复良好。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也是危重病,死亡率高,急诊ERCP是目前解除胆道梗阻是最有效的抢救措施。

但苏伯曾患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长期服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大大增加术中、术后出血风险。苏伯突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在对他进行ERCP术治疗后,出现消化道大出血,随后又出现腹股沟嵌顿疝,可以说,病情非常危险,稍有不慎,或救治不及时,都有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我院消化科、放射介入科以及胃肠胰疝外科等专科对苏伯进行了及时救治,使他终于转危为安,康复出院,这一病例体现了我院多科合作对危重、复杂病例的抢救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