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线:0757-22318000
您现在位置: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 > 新闻公告 > 媒体报道 > 浏览文章

【珠江商报】最懂你的“心”
来源:珠江商报(2017-11-01)  作者:医院编辑部   添加时间:2017年11月02日   点击数:0

    心脏代表着生命,掌握着人体的命脉,任何一次不正常的搏动,都会引起人体各个器官的连锁反应。以心血管疾病、器质性心脏病等为代表的心脏疾病,是与死神距离最近的疾病之一,其救治水平代表着医学的前沿话题和技术。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原顺德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医学中心,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培养出一支能够与死神赛跑的“精兵部队”,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等高致死率急症救治成功率领先,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破裂等复杂心外科手术蓬勃发展,国家级胸痛中心创建进展顺利,并把“橄榄枝”伸向国内外医学专业人才,着力打造区域一流的心脏中心。

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
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
    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高,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心肌梗死发病急,致死率高,每年有20多万人死于此病。然而,在救治上,很多心肌梗死患者严重延误就医,医院内部流程也有待改善。
    建立“胸痛中心”,旨在通过区域内各医疗单位及学科间的合作,整合医疗资源,及时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诊断及救治,并加强公众教育,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于2016年1月成立胸痛中心,建立起区域内急性胸痛诊治快速转运系统,2016年共救治440余例急性胸痛患者,心血管内科年介入手术总量近1000台,总量增长在25%以上。以往急性心梗病人从发病到开通血管平均需要8小时,现在最短只需一小时左右。患者到达该院至血管开通时间平均约63分钟,显著低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尤其对于外院转运的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医务人员提前待命,使转运病人从到院至血管开通时间平均只有30-40分钟,最短20分钟,预后得到极大改善。
    今年4月,该院胸痛中心获得“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单位”资格,心血管内科与两间附属医院、十二个镇街医院以及顺德区120中心等建立协作关系,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快速转运及治疗。近年来,还与重症医学科联合,在体外膜肺治疗(ECMO)支持下开展左主干等危重冠心病介入治疗,取得了瞩目效果。
    在科研方面,近5年来,心血管内科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在内等各级科研课题26项,获得了多个科研奖项。科室承担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顺德区医疗卫生系统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发表SCI论著和摘要42篇,单篇最高因子20.875分。目前共有4篇国际性论文获得国际学术媒体以新闻发布形式推荐。

胸痛中心联合协作
79岁急性心梗婆婆康复出院
    近日,家住杏坛的79岁黄婆婆突发胸痛、晕厥,被家人送到南医大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就诊。入院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值班医生立刻对患者进行处理,心电图提示室颤,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在抢救的同时,附属杏坛医院医生立即通过顺德区胸痛中心转诊平台,与南医大顺德医院胸痛中心医生进行远程会诊。经会诊及综合评估,黄婆婆符合紧急介入指征,立即被送至南医大顺德医院导管室行急诊介入治疗,手术总用时50分钟。
    术后,黄婆婆很快恢复了正常心跳和血压,经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半个月后,康复出院。经回访,婆婆在家能独立完成基本的自我护理。

主动脉夹层危及生命
及时诊治解除“定时炸弹”
    急性胸背痛,大家都想到急性心肌梗死,但可能是另一个更加凶险的疾病,那就是主动脉夹层!
    2年前,一名41岁的男性患者,因突发剧烈的胸背部撕裂样疼痛、烦躁不安、血压升高,来到南医大顺德医院进行紧急抢救。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急救后详细检查显示为急性主动脉夹层,破口位于降主动脉,命悬一线。
    通过分析,该院心血管内科决定通过腔内隔绝术,微创方法植入覆膜支架,隔绝破口,处理血肿累及的近端部位。植入支架后效果良好,近端破口被隔绝,患者顺利恢复。随访2年多至今,一直没有症状,患者恢复了正常生活。
    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动脉,被称为生命“主干线”。主动脉夹层是由于主动脉内膜和中层变薄,高速高压的血流将内膜撕开一个裂口,腔内血液从内膜的裂口进入内膜与中层之间,不断冲击,随时可能出现主动脉破裂,导致患者迅速死亡,所以又被称为人体内的“定时炸弹”。
    主动脉夹层十分凶险,却特别容易误诊,胸痛中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快速诊断主动脉夹层,及时治疗。南医大顺德医院心血管内科在顺德地区率先运用微创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降低死亡率,改善长期预后,至今已救治多例主动脉夹层患者。

心脏电生理
捕捉心律失常蛛丝马迹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致其衰竭。南医大学顺德医院成立了心律失常中心,多年来成功救治了大量心律失常患者。
今年8月,韦女士因突发晕厥、神志不清,入住该院心血管内科。入院后,韦女士出现反复晕厥,经过多次抢救才恢复神志。但是,其病情发作没有明显规律,常规相关检查均未能发现异常,无法确诊和治疗。
    为此,医生为其配备了长程心电监测系统。经过不间断的监测,终于捕捉到韦女士发生晕厥时心律为室性心动过速。根据其病情,该院心血管内科为韦女士进行了埋藏式永久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ICD),并依据其表现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此后,韦女士未再发生晕厥,ICD程控亦未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出现。
    据了解,该院特别开设了心律失常专科门诊、起搏器门诊等。其电生理团队在诊断方面,可明确诊断大部分心律失常;在治疗方面,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心律失常三维标测系统之一的CARTO3系统,医生无需开胸,仅在患者大腿及肩部穿刺几个小孔,插入两根检测导管,就可迅速准确地进行各种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手术,成功率高,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位居省内领先水平。


与死神赛跑
心脏破裂小伙获救
    “一名心脏损伤及心包填塞的伤员,病情危重,已经由绿色通道直接送到手术室!”1月17日凌晨,南医大顺德医院胸心外科主任袁义接到急诊科抢救通知后,迅速组织了几名胸心外科医生,奔向医院参与抢救。
    伤员三十来岁,当时神志已模糊。CT片显示心包大量积液(积血),伤口刚好就在前胸部,医生们对伤情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心脏穿刺破裂后心包填塞。
    心脏随时可能停止跳动,必须马上手术。麻醉科医护人员迅速地准备手术,主刀医生袁义细心地对心脏破口进行了修补。凌晨四时,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手术,伤员心脏恢复了正常的搏动。
    心脏破裂患者的死亡率高达80%以上,医生以精湛的技术,及时的抢救,终于使这名伤员脱离了死神!几天后,伤员拔除了气管插管,经过医务人员的悉心照顾,伤员顺利康复,不日就痊愈出院。

再闯医学禁区
先心病少女“绝处逢生”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艾森曼格综合症,一直被称为 “医学禁区”,然而南医大顺德医院胸心外科教授王晓黎,却是这方面的专家,同类手术数量和成功率在医学界堪称奇迹。
    近日,王晓黎及其技术团队再次成功救治了一名先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艾森曼格综合症,而且病情久拖不治的17岁少女韦延铃。
    在这之前,小铃父母带她到多家省级大医院检查,均被拒绝手术治疗。7月底,小铃父亲带小铃慕名找到王晓黎教授。经过认真全面检查,王晓黎表示小铃还有手术机会,韦先生当天就办理了入院。经过制定严密的手术方案,9月12日上午,小铃被推进了手术室。
    手术持续了近8小时,王晓黎技艺娴熟地进行“补心和排险”的手术。修补完成后,在体外循环脱机过程中,出现了肺动脉高压危象、鱼精蛋白过敏性休克等非常凶险的情况,经过快速而稳妥的处理,小铃的生命体征终于稳定下来。
    在ICU里,险情一波接着一波,医生们一次次把小铃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术后半个月左右,小铃就可以出院了,终于放下心头大石的韦先生露出了笑容。

 

报道链接:http://epaper.sc168.com.cn/admin/jpgpdf/201711/201711016648364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