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特鲁多医生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就不得不想起在妇科实习的时候,因9床芬芳(化名)患者需要化疗,但患者不愿意留置深静脉导管,需要向她解释置管的目的。于是,梁护长带着区组长和我来到患者床前。
透过玻璃门窗,早秋晨曦灰蒙蒙的云,与她略显消瘦的脸相映
芬芳(化名)是一位卵巢癌Ⅲ期C级复发的患者,今年四十多岁。两年前发现患癌症后,经历了两次手术和三个化疗周期等艰难的诊疗过程。却在今年八月身体复查时发现肿瘤第二次复发,等待她的又将是一次艰苦的化疗。
老师们都不想惊动她,轻轻地呼叫着她的名字,她转过头,强撑着笑容和我们点头。接下来的沟通,是我实习以来从未想过患者会有这么长时间的倾诉与这么强烈的情绪迸发,而老师们又是多么用心地直面着患者所呈现的情绪,抚慰着她经历了苦难后疮痍的内心。
老师先向芬芳解释起了治疗的必要:“这次的化疗方案一次就要静脉用药三天,一个疗程要化疗6次。而且这些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害较大,如果出现化疗药物外渗的话,手部组织会出现红肿溃烂等不良反应的。我们建议你还是留置PICC管或者是输液港。”芬芳的回应也是意料之中的果断拒绝,并强调自己只想简单治疗就可以了。老师听后言语里淡去了督促,变得更加温和:“那你是有什么难处,拒绝这些治疗呢?可以跟我们说的。”仿佛这句话拔开了患者言语的塞子,顿时心里压积的话语涌了出来。
薄柳之姿,望秋而落,疾病痛苦的轮回让她疲于周旋
开始时,她话语显得急促,脸部有些涨红。慢慢才恢复了平静,把发病经历一一道来。两年前在医院检查确诊卵巢癌,而且是属于小概率的癌症类型。当时的她很不能接受这么大的“玩笑”,心理的落差曾让她很恐惧伤心。但芬芳并没有被打倒,很快接受了现实,调整了心情,带着她的希望,开始了两年与疾病的战斗之旅。过程中,她积极配合各种检查、手术、化疗和保健等等,虽然艰辛,但从未惧怕和动摇。
“不足两年,又第二次复发,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时间长一点再复发不可以吗?”黄瘦的脸颊写满了苦涩。她说,这次到医院,已经是抱着应付家人,草草治疗的打算。当谈到她的家人时,愧疚的泪水止不住地浸湿了双眼。她的家人为了她付出太多了,家里人总是督促着她去治疗,丈夫因为她早出晚归的工作。两个孩子,一个想决定放弃研究生学习去分担家里的负担,一个刚刚考上重点中学却想休学帮忙照料妈妈。谈到孩子们偏离本该光明的前途,她情绪更加激动,不停地饮泣。老师们轻轻的点头、抚着她肩膀,握着她的手说:“你能坚持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也知道你不想家人的负担太重,你的心情我们理解。”
松柏之志,经霜犹茂,一路坚强的她更不应该在这里屈服
情绪平缓过来后,她继续诉说,整个过程家里人一直都支撑着她,但她的意愿渐渐与家人偏离。她或许可以再忍受许多次的化疗,但家人的艰苦已经让她动摇,她更是和丈夫直言:这次不治罢了。说到家人的她,悲伤和难过又涌了出来,泪水像缺堤的水向下流。老师默默的递过了纸巾,轻轻抚着她的肩膀。
待她激烈的情绪变得稍许温和,话语渐渐柔软,老师一改轻抚的话语,渐渐变成引导:“这次的治疗还是要尽最大的努力,癌症的类型不一样,复发的概率也因人而异,既然家人这么支持你,你更不能让他们灰心,你还想看到你女儿结婚吗?”她脱口而出:“想!”拼命地点头。接着老师们与她一起描述着将来……。我们不会去诉说别人的坚强与成功来激励病人,但是我们可以告诉她,我们都有抗争的权力,不要轻易放弃我们活下去的机会,未来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去见证。
厚云慢慢淡去,阳光照进了病房,环境很暖和
之后我们交谈了很多,她慢慢地释怀了,她笑了,伴着湿红的脸颊上泛着的泪光。最后,她接受了老师们的提议,接受了输液港的留置,和家人一起配合治疗。
为了不让家人失望她或许已经独自承受了这份痛苦太久,如今倾诉着这份痛苦,对她而言,又怎么不是莫大的欣慰呢。临走时,她笑着送别了我们,笑得很自然,在这笑容里我仿佛窥见了曾经那个乐观向上的她。她的笑就像刚刚露出的阳光,透过了薄薄的门窗,为房间增添了一份和煦。
我悄悄看着两位老师,她们是多么从容和蔼!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在患者最失意时,耐心的陪伴,用心的倾听,积极的引导就是一副最好的良药。我暗下决心,好好学习,在护理岗位上贡献我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