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线:0757-22318000
您现在位置: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 > 新闻公告 > 医院新闻 > 浏览文章

大暑至,伏天“晒背”有讲究!听听中医怎么说
来源:中医科、老年病科   作者:梁曼谊  添加时间:2024年07月23日   点击数:0

大暑

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在这个酷热难耐的时节

人们往往容易受到暑热的侵袭

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自然更迭,四时有序,在中医看来,大暑恰逢三伏天,正是巧妙利用太阳养生的好时机。近两年来,中医养生更是成为时尚潮流,三伏天里,天灸、晒背都成了全民养生打卡潮流。今天,就听听中医怎么说。

中医认为这样“晒背”更科学

中医认为背部有督脉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是人体阳脉之海,太阳膀胱经这条经的阳气最足,其中的背俞穴对应着我们人体的五脏六腑,通过晒背能增加身体的阳气,这样有效起到治病、保健的作用。

古人有云“十病九寒”,“阳气不足百病生”,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阳气不够,寒气与湿气便交织凝滞在体内,不能化解,故而衍生百病,所以中医认为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三伏天又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这个时候进行“晒背”养生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事,以下几种人群一般不建议“晒背”,如紫外线过敏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人、气阴两虚或阳盛体质人群、孕妇等,而年龄较大的老人最好在家人陪同下进行晒背,以免发生中暑等意外。

科学“晒背”要注意以下几点:

“晒背”前需适当补充足够的水分,不要空腹。

“晒背”的时间建议选择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时间,避开阳光强烈的时候,而且晒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40分钟左右,以微微出汗为宜,不宜晒到大汗淋漓。

“晒背”时可脱上衣或穿背心进行,但不要直接直晒头部,建议给头部、面部、四肢等做好防晒措施。

“晒背”过程中要定时补充水分,以免水分丢失过多造成中暑。晒完背后也要注意补充水分,先在阴凉处休息,及时把汗湿的衣服换下来,等体温慢慢恢复正常,汗出完了再进到有风扇或空调的房间,不要马上进食饮用寒凉、冰冷的事物及饮料。

中医如何应对中暑的病症?

广东天气炎热,每年夏季都会出现好多中暑的病例。早期中暑一般会出现头晕、头痛、多汗、乏力,反应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此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随病情进展,核心温度升高,当我们的体温达到38℃以上时,可引起皮肤灼热、面色潮红,发热,大汗。伴有恶心、呕吐、胸闷、心悸,严重者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昏厥、昏迷、肌痉挛或高热等重症中暑表现。

大家可能以为中暑很常见,是个小问题,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中暑可引起多器官功能异常,严重者甚至会引起死亡,所以我们在炎炎夏日活动时,要提前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首先,炎热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尽量避免在早上11:00到下午3:00这段时间暴露于阳光太久。第二,暑热夏季,户外活动时首选宽松浅色透气衣服,戴宽边遮阳帽或打遮阳伞,有条件的外用防晒霜。第三,在高温环境中不管有没有感到口渴都需要定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口渴了再饮水,并且水中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以免出汗太多造成电解质紊乱。第四,就算在室内也要注意防暑降温,注意通风,保持室内凉爽。

如果出现中暑症状,也不要惊慌,记得做好以下几点。

1.jpg

「 NO.1」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有利于其散热。使其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让其保持通畅的呼吸。

「 NO.2」

补充水及电解质,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等症状,可饮用淡盐水、茶水、绿豆汤等。

「 NO.3」

有条件的可用风油精或清凉油涂于中暑者的头部太阳穴、人中穴,口服十滴水、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等芳香开窍的药物。

「 NO.4」

可采用电风扇吹风等散热方法,但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防止又造成感冒。亦可冰敷,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若应急时也可用冰块、冰棍、水激凌等代替放入塑料袋内,封严密即可,也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

「 NO.5」

若出现神志不清,高热抽搐、昏迷等的重度中暑病人,应立即转送医院救治。

中医如何祛湿?

广东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它的特征是夏季长而炎热,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所以夏季是既闷热又潮湿,祛湿清热成了我们夏天最常说的一个话题。

具体怎么祛湿?首先饮食上,要清淡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瓜果,不要吃肥甘厚腻、辛辣刺激性及寒凉生冷的食品。因为中医有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脾的功能是主运化,对水液具有传输和布散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脾胃功能好才能有效运化水液,避免积聚体内,造成痰湿。平常可以适当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白扁豆、党参、茯苓等。也可以通过一些中医特色治疗,如针灸、火罐、刮痧、放血、泡脚、汗蒸等达到清热祛湿的目的。

其次,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运动量来祛湿,中医认为运动能舒展人气气机,升提阳气,能调动脾胃功能,促进脾胃运化,从而达到祛湿的作用。而且西医也认为运动可加快机体代谢,加速血液循环,排除水分。

中医推荐的消暑佳品

2.jpg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简单的茶饮可以用来消暑,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绿豆汤、酸梅汤,也有广东特色的冬瓜薏苡仁赤小豆汤、冬瓜海带绿豆汤。如果喜欢泡茶的朋友,也可以试试荷叶菊花茶、薄荷叶茶、金银花茶等;也可以饮用西瓜汁、莲藕汁、苦瓜汁、冬瓜汁等清热消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