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严谨的医学世界,在充满毅力、拼搏与艰辛的平凡岗位上,他把青春和热血无私献给了患者,献给了他钟爱的重症医学事业。每次急危重症的救治,他总是废寝忘食,与“死神”较量,争分夺秒地救治患者。创巨痛深的“非典”差一点使他光荣牺牲,疾病过后的后遗症疼痛难忍,但没有磨灭他对医学事业的热情!每次面对传染病疫情,他总是冲往第一线,指导抢救!25年平凡的岁月里,他无怨无悔,用一颗宽厚、仁慈的心,用精湛的医术,使无数垂危的生命获得了新生,用自己青春年华诠释着对病人的无私关爱。他就是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急危重医学部主任——左六二。
左六二主任医师,1990年本科毕业于徐州医学院医疗系,1997年硕士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呼吸内科专业,现为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急诊医学兼职教授。顺德区医学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现任广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顺德区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作为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学科带人、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主任,几年来使医院急危重症医学不断发展壮大,稳占顺德区急危重症医学龙头地位,于2013年再次创建成为顺德区医学重点专科。他精通呼吸与重症医学,擅长抗感染技术、呼吸支持技术、血液净化技术和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多次到国内外大医院参观交流学习。他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带领同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3年来全面开展各种血液净化技术,如CRRT、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透析滤过、血浆吸附、双重血浆置换和连续血浆滤过吸附。近2年来开展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重症医学科医生亲自操作的重症超声技术,实现重症监护技术可视化。近1年多来开展17例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成功救治多名急危重症患者,受到患者的衷心感谢和同行的高度赞扬,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使顺德第一人民医院体外生命支持技术跨入国内先进行列,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
一、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为急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呕心沥血
2008年,左六二担任重症医学科主任之后,首先加大了科室管理力度,要求每一位科室人员都要做到对患者和家属热情和蔼,对工作认真负责。他常说,医生首先要对患者有同情心和爱心;要对自己的事业有责任心;要有高超的医术和解决医学难题的进取心。
重症医学科工作风险高,责任大。站在风口浪尖,左六二主任医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带领科室医护人员不断坚实专业基础知识,在祈求生命起死回生的险滩不断探索跋涉。早期,他带领全科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并积极开展重症医学新技术,对重症医学亚专业进行优化、整合,为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抢救多发创伤、重型颅脑外伤、颈脊髓损伤、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各类休克等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使重症医学科的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营养支持和抗感染处于区内领先和省内先进水平。
医学的发展是不能停步的。为进一步提升科室医疗技术水平,他带领全科人员成功全面开展各种血液净化技术,如CRRT、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透析滤、血浆吸附、双重血浆置换和连续血浆滤过吸附等技术。每年我科完成血液净化达到100多例,同时每年也举办相关的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及区级教育项目。近一年来,成功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填补顺德区乃至佛山市重症医学的高难新技术的空白。运用体外膜氧合技术(ECMO)救治了爆发性心肌炎,大面积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例数达到17例,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已经到达国内先进水平。因此,左六二主任医师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和亚太有关ECMO技术的学术会议,并在会上作交流或讲座,受到业界同行的高度认可。
2014年,我院在佛山地区率先组建了急危重症医学部,对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进行了重新整合医学部辖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优势医疗资源,实行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一体化管理,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为一体。左主任“奉命于危难之间”,成为急危重症医学部学科带头人。上任后,左主任勇于解决多发伤患者救治的难题。为了提高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率,缩短抢救流程的繁琐,左主任对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实现资源共享和人员的互助,同时也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处理流程进行了优化,特别是多发伤和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病人,真正实现了急诊-手术室,急诊-介入室,急诊-重症医学科的绿色通道。病情危重的病人直接从急诊科收入重症医学科,有急诊手术或介入指征的病人不经普通病房直接送至相关诊疗场所,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救治效率,明显提高了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为了更好的整合全院的医疗资源,提高重症病人救治效率和全院综合救治水平,成立了以急危重症医学部为平台,多学科合作的多发伤救治小组。在他不遗余力的改革下,我院的多发伤救治水平大大提高,得到同行各界的肯定。
二、疫情凶猛,永不畏惧,做传染病人的健康 “守护神”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疫情--SARS,使得满城风雨、人人恐惧。1月23日晚上左六二主任值班,一个病人突然病情加重、心跳呼吸骤停,需要立即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虽然面临被传染SARS的危险,但他还没来得及担心和犹豫,在职业本能的驱使下,他就立即为患者吸痰、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可是全力以赴抢救后,病人也未能抢救过来。同时该病人的女儿,也因SARS住在隔壁房间并且病情反复不稳定。12年前,医学对SARS认识非常有限,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和传染途径不清。为了更好地抢救患者的女儿,凭着一个医生对未知疾病的探索欲望,他当天晚上又动员患者家属,再次冒着被传染的风险,通过经皮肺活检技术取得SARS患者肺组织,期望为明确病原学诊断提供帮助。刚忙完这边,抢救室又来了一家几口先后感染SARS的重病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喝口水甚至上洗手间,他又开始继续抢救。通宵达旦的抢救还有次日全天配合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如此超负荷、紧张的工作,即使戴好了全副武装,病毒也会在你体力严重透支的时候,乘虚而入。左六二主任在一线抢救“非典”患者的时候,不幸被传染,也成为“非典”病人。病魔没有怜悯这位尽心尽责的医生,左主任高热不退,同时出现气促,低氧血症,当时不得不送往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接受治疗。病情发展迅速,左六二主任气促越来越厉害,还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需要上呼吸机治疗。坚强的左主任,熬过一关又一关,终于康复出院。在接受治疗期间,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开始牵挂着工作,询问科室的工作安排及出谋策划,叮嘱同事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非典”过后,左六二主任遗留了膝关节腔积液,经常让他疼痛难忍,但他没有因此放弃高强度的一线临床工作,还常常加班加点为病人诊治。
“非典”的黑暗经历,没有磨灭他对医学的热情,面对传染病疫情,他依然首当其冲,坚守在临床一线。作为顺德区传染病救治专家,在甲流H1N1或H7N9、手足口病、登革热等传染病救治中,左主任总是亲临一线,从不畏惧。每天到负压病房对重症病人进行查房,危重患者上机后需反复调整呼吸机参数,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此过程在患者床旁一站就需要两三个小时。他通过细心地观察,不放过病人一丝病情变化的迹象,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哪里有危重病人,哪里有新的病情变化,哪里就有他辛劳的身影。
三、丹心一片,兢兢业业,他是急危重症的“救命符”
急危重症医学部是医院最繁忙,工作量最大,而且又毫无时间规律的科室。急诊科每天面对大量的就诊病人,而且又肩负着院前救治等艰辛工作;同时重症医学科肩负着危重症患者的治疗,病情变化迅速,救治工作繁琐。全科医护人员经常白天加班加点工作,深夜又要赶赴医院参加抢救。为了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科室增设了多级副班。这样,每天都有5-6名不同级别的医师值班或随时候命。“一个患者一条命,一名患者一个家庭”。左六二主任作为科室的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其肩负的责任可想而知。
多少次,他深夜在家从床上爬起来奔赴医院,甚至开车闯红灯、被罚款,为的是能第一时间赶赴抢救现场。为了抢救生命,他有时候亲自坐上救护车,赶赴现场,亲自把患者接回医院。也曾经,他在外省开会,接到科室的电话,不顾回到顺德后已是深夜,又直奔科室参与高难度的抢救,直至次日下午。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已成了左主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灾害无情人有情,丹心一片为伤员”。2014年12月31日上午9时30分,勒流富华机械厂发生爆炸,一声巨响,瞬间厂房坍塌,多名员工当场身亡,大部分员工生命受伤严重,生命危殆。突如其来的爆炸,无情地袭击这个原本平静的小镇。左主任接到电话通知后,立即调整急危重症医学部人员,成立抢救小组;同时开通医院绿色抢救通道,组织优势有力资源,对伤员进行抢救。一名伤员失血性休克,呼吸心跳骤停,还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十分危险!左主任从爆炸发生当日,一直坚守患者床旁,日夜不眠地工作整整连续72小时!患者每次血压的波动,每次心率的变化,都时刻被他关注着。在这场突发公共事件中,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在左六二主任的带领下,充分发扬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奉行“生命高于一切”的宗旨、不辞辛苦、尽职尽责,成功地为多名爆炸伤患者进行了近乎完美的救治。
左主任的许多抢救事迹见于媒体和医院网站,如《警察执勤被撞,四米高空坠落;全力抢救,垂危生命获救》、《心跳停止半小时被救活, 重症心肌炎患者现康复出院 》、《货车迎面重创18岁青年,多学科救治伤员》、《救护一线ECMO,创造生命的奇迹》、《我院成功完成小顺德区首例小儿血液净化》……这一篇篇新闻媒体报道,岂只是文字叙述那么简单,那是一个又一个重获新生的生命!这其中饱含着左主任和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压力、责任、专业技术和艰辛努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左六二主任在这医学道路上不断向前。他深知:医疗事业之路永无尽头,不断努力向前,提高技术水平,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而今,他正带领科室团队朝着“省重点临床专科”这一更高的目标迈进,舞出更加动人的风采,谱写更加动听的乐章。“赤诚丹心钟医道,晶莹汗水写人生”,这是左六二医学生涯的最真实、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