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医护人员来说,忙碌的医疗生活,大家更加关注“术”,而疏于“道”。但无论技术如何飙升,人道原则、人本立场、人性光芒永远是医学价值归依与医学家的职业操守,也构成医学人文的话语亮点与思维范畴。现代医学的进步,我们看到“去人性化”的隐忧,医生往往表现为理性沉默的强者形象,而患者面对艰难生命经常无所适从,医疗纠纷层出不穷。
医生和学者身份的威廉·奥斯勒说过:“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善良人性和友爱情感的表达。”
国外医学教育逐渐重视人文的培养,注重聆听患者诉说病情;鉴赏名画以助辨认病情微妙细节;借助角色扮演模拟生病,体验住院过夜来亲尝患者的感受等。其中一种培养能够认知、吸收、阐释“疾病故事”并能为之感动的技能——“叙事医学”也应运而生。
2000年,哥伦比亚大学医生丽塔·卡蓉首先提出了“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这个概念。所谓叙事医学,是指:具备叙事能力以及拥有对医生、患者、同事和公众高度复杂叙事情境理解力的医学实践活动。简言之,它训练医生如何见证患者的苦难,能将疾病的全貌娓娓道来。
我院已经就《医患沟通的基本技能》进行全员培训,但层出不穷的医患纠纷,我们也在反思如何走进病人心灵深处。为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价值观,促进医患关系和谐良性发展,7月28日下午,我们请到在叙事理论、英美文学及叙事医学研究方面极高造诣的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晓霖教授来我院授课,杨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叙事医学的概念,对我院叙事医学的开展、对文化医院的打造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与意见。
未来,我们将充分利用南方医科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叙事医学》培训与实践,通过叙事医学沙龙及荐书活动,进行医护情操的陶冶;在院报开辟《我与病人的故事》专栏,让身边感动的故事影响从医路上的年轻人。这将是对我院人文医学工作的一个推进,是提升医德、提高病人满意度的契机,大家真正在叙事医学的推进中心灵成长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