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线:0757-22318000
您现在位置: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 > 新闻公告 > 医生手记 > 浏览文章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患了精神疾病
来源:心理科  作者:未知  添加时间:2013年08月17日   点击数:0

心理科门诊经常接触的问题是,帮助家属判断他的家人是否患了精神病,为什么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较多呢?其原因有二个,一是一般人缺乏关于精神疾病的医学常识;二是有些精神活动障碍则很不容易识别,即使是有经验的精神科医师也不能一眼就做出判断。
  判断一个人精神活动是否正常,需要用医学统计学方法,用量表进行测查,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普通老百姓是不适用的。那么,对家属尤其是一个不懂医的非专业人员来讲,应该如何判断呢?
  通常对于家属来讲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所谓比较的方法就是一方面进行横向对比,另一方面进行纵向的比较。
  横向的对比是将患者与周围条件相同的人进行比较,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幼儿对父母都有依赖性,他们睡觉、外出都要父母陪伴,这是正常现象,而二十几岁的人在睡觉和外出时则不会让父母陪伴,如果二十几岁的人还对父母有幼儿般的依赖,显然是不正常的。再如青年人整日闭门不出,无任何打算,安于现状,也不着急自己学习和工作上的事,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任何,那就可能是不正常了。就与体温和血压的正常值一样,是因为多数人的标准就是这样。体温的正常标准时37℃,高于这个数字就是体温不正常。有时人们认为有些人“怪”,所谓“怪”就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就是离开平均数的偏差达到一定的程度。
  纵向的对比是与本人的过去相比,例如患者在性格、兴趣、待人接物、生活习惯、工作或学习的态度等方面有无改变,也就是与他以前比较。比如,一个有文化修养、彬彬有礼的人,逐渐变得不修边幅、不知廉耻,当众大小便,捡拾、收敛赃物时,肯定是精神状态有了问题。再如,一个人既往乐观、阔达、积极进取,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无兴趣,对自己也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好,对不起家人,自己有罪,则可能是发生了精神疾病。对于患者的这些变化,与患者生活在一起,相处最为亲密的家属、同事、同学的感觉是最清楚。即使一个人患病以后,他的精神活动也并不是都不正常,常常是正常和不正常的精神活动交织在一起,交错出现。有些患者不正常的活动只是偶尔出现,或者仅在某种场合下出现。比如,某患者有嫉妒妄想,除了怀疑其妻子有外遇以外,患者在仪表、谈吐、工作等方面都未显现出不正常,但是回家后却打骂妻子,将妻子锁在家中,这些行为就不正常。一些家属常常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如认为一个人患有精神疾病应当精神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不正常。有的家属说:“他聪明着那,一点也不傻,什么都知道”。这说明患者的智力是正常的,但不表明他没有精神疾病。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判断一个人精神活动是否正常大致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第二、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第三、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通过一个人自身的纵向和与其他人的横向比较,有无精神障碍一般是可以判断出来的。及时发现问题,及早就医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