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值夜班的时候,我像往常一样交接完班之后给患者打针输液,到了45床的时候我发现李叔入院两三天了,补液频率是BID的,但是手上却没有留置针头,这让我不禁有点疑问,每天两次的针水,天天这样扎手背也很痛吧?为什么没有针头呢?我便想道:有部分老人家为了节省费用或者为了洗漱方便都不喜欢在手上留置针头。
为了更好地了解其中原因,考虑到李叔大概率会排斥留置针,我先询问李叔是否知道自己打的是什么针,每次打针的次数是多少。“天天这样扎针疼不疼啊?”“您之前有没有留过留置针啊?为什么不选择留针头呀?”我问道。李叔说:“上次住院留过一次,太麻烦了,我要洗澡洗衣服啊!”我说:“天天这样扎挺疼的,而且老人家的血管弹性没那么好,留置针头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您的血管,而且这个透明胶布是防水作用的,不影响您的日常活动,像是吃饭和玩手机都是没问题的。如果您实在担心,洗澡的时候,可以用保鲜膜或者塑料袋子套住留置针头的地方,双重保护这样就可以了。通过一番交谈和耐心地解释,李叔最终同意了,他说:“行,那你给我打吧。”
出于职业习惯,每次打留置针之前我都会跟患者说一句:“准备要打针咯!会有一点点痛哈。”考虑到李叔年龄大了点,打完针,我就多嘱咐了几句,又怕说太多他记不住,我特地简化了重点,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点告诉他,只是希望他能记住相关注意事项,能保留好留置针,减少日常穿刺的疼痛。也许是我反复多次的嘱咐和解释让李叔感受到了好意,又或许是我进针前的一次提醒让他没有那么紧张。在我为李叔贴胶布的时候,他突然叫了我几声:“嗯,桂珍”我愣了一下,以为他要投诉我之类,结果他说:“桂珍啊,给你点个赞”,说着他竖起了大拇指。我笑了,我说:“也谢谢您,谢谢您的信任。”说着隔壁床的患者也看向了我,紧接着我再继续给隔壁床病人输液的时候,明显患者也更信任我,主动配合我的工作,进行输液的时候也更愿意跟我沟通。
在那一刻我忽然深刻体会到:良言一句三冬暖。沟通是一门艺术,是连接心灵的桥梁,是交流信息的渠道,沟通的目的是消除误会,创造和谐,让世界美好。有时候你多点耐心的话语,也能让患者感受到温暖,让医患之间更加和谐。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也许我们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有时候难免忽略一些细节,但是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应该时刻注重言语的表达和运用,用友善、尊重的态度对待患者,同时避免使用攻击性的言语,与患者建立和谐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为患者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束温暖的阳光不仅可以照亮别人,同时也可以温暖自己。做一个温暖的人,做一个温暖的护士,从讲一句温暖的话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