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 副教授
顺德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擅长:各种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在治疗脑梗塞、脑出血、癫痫、头痛症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帕金森疾病的防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多次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在国家及省级专业杂志发表。
李艳副教授论:治疗帕金森,一场持久战!
帕金森病,是神经内科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帕金森患病率为1%,5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200多万帕金森病患者,并正以每年10万新增病例的速度递增,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症后,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第三大杀手”。
临床症状
帕金森病的核心临床症状有: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步态平衡障碍。除此之外,还常常伴有诸如便秘、尿失禁、睡眠障碍、嗅觉变化等表现。
病情进展
帕金森病起病多由一侧的上肢开始,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和对侧上下肢。其表现为,在静止状态下的自己无法控制、不自主地有细微节律地颤抖,在随意运动时反而能减轻或者停止,睡眠时甚至消失。
除此以外,由于肌肉强直,病人面部表情减少,称之为“面具脸”;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以及膝关节呈不同角度的屈曲,出现驼背;同样由于肌肉强直,还会有流口水、讲话声音低、语调平缓、吞咽困难的症状;行走起步困难,呈慌张步态,走路小碎步向前冲,平衡障碍让病人很容易跌倒受伤。
诊断和治疗
近年的研究发现,在出现这些典型的临床表现之前,其实是有些早期的非特异性症状,表现为:嗅觉减退、容易疲劳犯困、肩痛,社会活动减少,焦虑抑郁等。
在这一阶段,由于患者和非专科医生对此病的不了解,没有及时发现和诊断,失去了早期治疗以及有效地延缓病情进展的时机。
帕金森病至今尚没有根治的方法。目前的治疗主要采用综合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
常用的抗帕金森病药物有六大类:
(1)复方左旋多巴,如美多巴和息宁;
(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吡贝地尔;
(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司来吉兰;
(4)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如恩托卡朋;
(5)金刚烷胺;
(6)抗胆碱能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用药,需要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除了药物,近年针对药物效果减退的手术治疗方法有脑深部电刺激DBS,其作用相当于脑起搏器,主要针对病程晚期的患者。
除了规范的药物治疗,患者还应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多走路、注意姿势和步态,适当地打打太极、参与跳舞等有氧运动,以改善症状,提高运动能力。
治疗帕金森是一场持久战,只要病情改善就是有效治疗。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帕金森病患者的生存期已从过去的10年提高到了14~17年,早期发现并治疗的病人,可达到20年。
为加强帕金森病的防治,我院开设了帕金森病门诊,每周三全天在总院门诊部二楼神经内科诊室、每周四下午在总院教授门诊(七楼)19号诊室接诊帕金森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