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医者初心 服务百姓健康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纪实
医改成效,服务当先。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以“政校合作”为契机,在争创广东省30强高水平医院的道路上,坚持服务当地百姓的使命不变,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创新急诊急救模式,夯实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加强人文关怀,探索快速提升区(县)域医院服务水平的新模式,扎实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不断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让区(县)一级医院也能成为“能治大病”的医疗中心,使老百姓大病不出县,基层患者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国家级平台实力担当
肩负区域救急救危重任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即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2月28日,顺德区人民政府与南方医科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医院正式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
作为一家区(县)级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却拥有多个“国字号”招牌,仅2017年“政校合作”后至今,就新增了多项国家级认证: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医疗机构定点单位(全国仅14家),2016年度全国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监测与研究网络先进机构。该院还通过了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和中国卒中学会综合卒中中心认证。其中,国家级胸痛中心、中国卒中学会综合卒中中心认证,是对该院多年以来急诊急救方面建设成绩的充分肯定。
该院胸痛中心是顺德地区唯一通过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的单位,也是目前南方医科大学系统内唯一一家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近两年来,中心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危重胸痛患者超过1000人。据统计,2017年,该院胸痛中心进行急诊冠脉介入超过500台次,急诊介入量年增长20%~50%,平均门球时间60分钟,远低于90分钟的国家标准。
成绩的取得,来自于医院对创新急诊急救模式的不懈努力。2016年,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率先创立了顺德区急性胸痛救治信息平台,并与顺德区“120”指挥中心、区内11家医疗机构签约,联合共建覆盖全区的胸痛救治网络。通过建立完善、规范的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流程,发展远程互联网会诊等多种形式,该院紧密联合区域网络,统筹协调相关学科,为急危重胸痛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及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当地患者在家门口即可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患者救治成功率、预后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大大提升了区域内重大疾病的救治水平。
同样致残致死率高的,还有脑卒中等急危重脑血管疾病。今年6月,该院卒中中心通过了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SCA)认证,是佛山市唯一获评全国第三批综合卒中中心的单位。2015年至今,卒中中心救治了超过3000名脑梗死患者,构建起顺德地区卒中网络式医联体及双向转诊网络。平均DNT(Door-Needle Time)由以往的1小时减少到30分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7年取栓手术量进入省内前五名。在该院主导构建的卒中救治网络下,越来越多的卒中急性期患者能够及时转运到卒中中心,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治疗,尽可能降低患者脑损害和残疾程度,保障了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该院卒中中心不仅治病,还将服务前移到治未病。今年5月,该院自筹经费,深入社区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项目。专业的卒中筛查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一对一卒中防治指导,对高危居民进行精准化干预,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卒中的科普知识宣传,预计年内将有4000居民受益。作为中国卒中协会的“红手环”卒中志愿服务单位,该院一直在行动。
急诊重症创新结合
提供全周期一站式急救服务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率先在佛山市内成立急危重症-创伤救治中心,创新性地把急诊和重症医学有机结合,实现院前急救、急诊抢救、重症监护、创伤救治、生命支持等一站式服务,为急危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开通绿色通道,大大提高了当地急危重症救治的成功率。
在这所医院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急诊科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有着足够的底气,这份自信不仅来自于相对成熟的救治技术和畅通的救治流程,还来自于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强有力支撑——重症医学科。
该院重症医学科在珠三角地区拥有较高知名度,其中ECMO技术(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简称人工心肺)是其特色优势品牌。从2013年开始,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就致力于构建ECMO救治体系,创建以重症医学科为主导,有机结合急诊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五个学科的多学科合作团队,由点及面构建体外生命支持救治体系。近6年来,特别是正式成为南方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后,该院ECMO救治水平在4年的积累下迎来增长期:运用ECMO技术救治了近百名患者,病种涵盖急性心肌梗死、爆发性心肌炎、心搏骤停、急性肺栓塞、ARDS、重症创伤、感染性休克等,开展例数和救治成功率位居广东省前三名和全国三十强,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顺德当地急危重症患者不出远门就能得到一流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服务,直接的医疗费用比到省级大医院救治节省至少25%,还为老百姓节省了异地治病的社会成本和间接成本。
不仅如此,重症医学科还先后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6家区域外高水平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和转诊服务,是省内为数不多的为有需要的医院提供7×24小时抢救和转运服务的医院,已发展成珠三角区域性ECMO治疗和转运中心,实现对多家医院的技术输出。这一切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认可。在10月13日举行的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年会上,该院ECMO团队获评全国十大卓越ECMO中心,广东仅两家医院获评,该院是获奖单位中唯一一家区(县)级医院。
“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一位在胸痛中心转入重症医学科,并接受ECMO救治后康复出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是说。急诊重症的有机结合,让患者得到快速、周全、有效的一站式医疗服务,是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在改善医疗服务的道路上坚实有力的一步。
搭“互联网+”快车
便民服务触手可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医院不再局限于“实体店”。互联网全面链接着医疗、医药、医保服务,辐射各个领域,打破了医院的围墙。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紧随时代步伐,积极推动“互联网+”流程优化,提高服务效能,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扩展医疗服务的空间和内容,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服务。
今年5月,该院被评为2017年佛山市级智慧(网络)医院示范单位,成为佛山市两家获评医院之一。手机挂号缴费、自动化智慧药房……“互联网+”医疗健康渗透在患者的就医过程。该院基本完善了各类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支付宝生活号等,患者带上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线上预约挂号、门诊缴费、取药通知、报告查询、住院费用查询等就医服务。微信公众号还为患者提供智能导诊、楼层地址指引、公交指引、专科专家介绍等线上功能,定期发布医学科普文章,切实为患者提供实用有效的医疗资讯,推进医疗信息互通共享。
以预约诊疗为例,该院在原有的客服窗口、电话、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的基础上,结合了预约挂号、当天挂号、现场挂号、诊间预约四种形式,实现了预约诊疗“无盲区、全覆盖”。该院在实施过程中,执行30分钟分时段预约,引导患者错峰就诊,积极推进诊间预约工作,确保患者如期复诊。2018年上半年,该院微信、支付宝移动医疗平台预约量为10.40万,较去年同期增长53%。
针对该院新院区面积较大、服务点分散的特点,为进一步缩短患者移动距离,节省就医、办理业务时间,医院通过合理布局、优化流程,于6月正式启用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分诊、信息交互智能化和业务集结化,努力让患者“最多跑一次”,获得患者一致好评,成为患者与医院的沟通枢纽中心。自启用至今,一站式服务中心已服务超过10万人次,患者办理业务平均用时从约17分钟锐减至3分钟,7月份门诊满意度同比上升5.2%。
医疗服务在持续优化。10月,该院再次引入一项“黑科技”:人脸识别绑定,患者就医体验再升级。此功能让市民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即可“刷脸”绑定医院微信公众号。绑定后,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众号提供的线上预约、当班挂号、智能导诊、查询结果等相关服务,相比之前需要到医院自助机现场获取验证码绑定的方式,极大方便了市民的使用。
共享概念也走进了医院。今年7月,一批共享轮椅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亮丽上线,患者在手机端就可实现自助轮椅租借服务。该院作为新华网“健康中国”共享轮椅公共服务创新试点单位,成为广东首家开展该项目的公立医院。此类“互联网+”项目的开展,创新了医院服务模式,有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在技术领域,互联网信息技术同样改变着诊疗服务的开展。2017年,中国心血管远程教育学院项目成功落户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心血管内科。全国各地心血管科室的医生申请成为远程学院会员,通过互联网和高端可视通信设备,将各成员单位整合到平台上,实现远程医学培训、远程继续教育、远程学术讨论,以及大会直播手术演示、远程心电教学查房、远程会诊等功能。这意味着,医院在学术交流、对外会诊及转诊等方面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可实现与全国顶尖医院业务对接,有力助推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事实上,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已多次实现与国内顶级医院的远程会诊,甚至迈向了国际。该院与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 COH)已达成合作关系。今年4月,该院与COH顺利完成了首例国际远程视频会诊,实现影像传输、患者报告实时共享和解读,院内专家与国外专家“面对面”探讨出具会诊报告,让患者不必远渡重洋,便可获得国际顶尖的治疗方案。这是医院在改革创新道路上的又一次重要尝试,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拓展了医院国际诊疗服务的多样性和便利性。
采用二维码开展就医体验评价电子问卷,持续改进工作和服务质量;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互联网+患者医疗风险管理”项目,探索医患共同决策机制,完善患者医疗风险评估与教育体系;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合理用药管理系统,实现处方自动审查、自动处方(医嘱)点评、抗菌药物权限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评价等功能,建立合理用药的动态实时监控体系……在“互联网+健康”的道路上,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不断加快步伐,孜孜探索。
想患者所想
优质团队加速患者康复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创新开展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持续推广优质服务,以患者健康需求为导向,深化护理工作内涵,逐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细致的护理团队,专业的医疗团队,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细节之中,致力于加速患者康复。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该院开展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形成复杂患者整体化、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改变以往侧重于专科的护理模式,使患者得到更全面、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加速患者康复。坚持实施护士管床责任制、护士床边工作制,专科医护一体化合作不断加强,医护同组共同管床管患者,医护联合查房,以医护小组的形式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康复等一体化的医疗服务。
不仅如此,护理人员自发创造的护理新发明、自编的护理操、制作的护理康复宣传资料、开展的健康讲座等,为患者疾病康复提供了全方位多形式的指导,提升了患者的健康管理意识,增强了健康防治观念。类似的优质服务持续在全院推广,每月满意度前三名的科室定期介绍经验,形成优质服务工作常态化,有效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水平。仅这两年,护理团队就涌现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表现突出护士陈瑞芳、广东省十佳优秀岗位技术能手刘玲玲、广东省十佳优秀男南丁格尔周姓良等先进个人。
医疗服务还逐步扩大覆盖面。医院定期派出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上门为老人开展更换尿管、胃管等服务;在门诊部,以患者健康需求为导向,推出名中医专家特需门诊,儿科专家特需夜诊;出台诊间“一室一医一患”管理模式,提高患者就医体验;优化外科门诊就诊流程,改造伤口治疗门诊,进一步延伸服务内涵。
早日恢复健康是每一位患者最大的愿望,也是每一位医护人员最根本的追求。该院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建设上走在区域前列,其中胃肠外科在国内较早将ERAS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形成了完善的ERAS治疗体系,配有专业的医疗团队、优质的护理团队、精湛的麻醉团队,使进入ERAS路径的患者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2018年,该院胃肠外科成为广东省医师协会首个加速康复外科培训基地。
为使患者加速康复,ERAS通过在围手术期采用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亡风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以直肠肿瘤手术为例,通过ERAS改进,患者术前不必留置胃管尿管,术前2小时可以进食清流质,术后6小时即可饮水,术后不用留置胃管,术后第1天就可以恢复全流质饮食,一般术后4天~5天就可出院。与以往禁食5天~7天及住院10天以上相比,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
应用先进理念,让患者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节约医疗资源,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将优质服务贯穿到治疗的全过程。
“社工+志工”服务
打造有温度的医疗
2013年,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正式成立了“天使之翼志愿者服务队”,开始规范开展志愿者招募、培训等工作。2014年8月,在顺德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的推动下,该院引入了医务社工,成为顺德区首家拥有专业社工服务的医院。几年来,该院积极探索“社工+志工”双工联动服务模式,实践成果受到肯定,被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授予首批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基地。
最初,医务社工服务以肿瘤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儿科为切入点,相继开展社区服务、病友互助小组、病友会活动,为患者寻求社会资源等。经过不断探索,医务社工服务逐渐形成以病种为范畴的服务体系,以癌症资源社工服务、长期病患社工服务为重点方向,结合医护转介和偶到服务等方式,开展切实可行的社工服务。
在癌症资源社工服务方面,社工为癌症患者提供临床关怀、情绪疏导等服务,协助癌症患者积极应对治疗,适应疾病和治疗带来的变化。由该院社工牵头成立的向日葵病友会,定期组织病友活动和互助小组,患者通过分享彼此的感受与经验,从中得到面对疾病的力量,扩大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
医务社工还根据癌症患者的不同需求,积极链接社会资源,申报多项社会基金会项目。其中“癌友手牵手”互助计划共获得8.9万元资金支持,用于深化推进向日葵病友会的建设,被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评为最佳联合劝募项目。
在长期病患社工服务方面,该院主要以肾病及失智症患者为服务对象。针对此类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依从性低等情况,社工们紧密联系相关临床科室,定期结合病友小组,开展患教工作。
针对贫困的肾衰竭患者家庭,该院申报“逆境中的希望-对顺德区贫困肾衰竭家庭服务计划”,获得近2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每位符合条件的肾衰竭患者提供每年600元的生活补助。针对失智症患者,申报“关爱失智症患者计划”,获得2万多元的资金支持,用于康复训练、现实导向、游戏治疗等服务,延缓失智症患者的病情进展。2018年,在医务社工与医院神经内科的共同推动下,顺德区关爱失智症基金正式成立,用于宣传失智症,提升全民及早预防失智症的意识,降低失智症的发病率。
社工站还对有社工介入需求的患者实行医护转介,每年开展医务社工培训班,向社会人士和医护人员普及医务社工工作,有效缩短发现转介个案的时间,增强医社合作。
该院天使之翼志愿者服务队主要为就诊患者提供导医导诊、社区义诊、健康宣教、社区探访等服务。4年来,该服务队组织志愿服务超过200场,参与志愿者超过1400人,累积志愿服务时数超过4万小时,连续多年被评为顺德区优秀义工组织,有超过100名在册
医改成效,服务当先。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以“政校合作”为契机,在争创广东省30强高水平医院的道路上,坚持服务当地百姓的使命不变,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创新急诊急救模式,夯实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加强人文关怀,探索快速提升区(县)域医院服务水平的新模式,扎实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不断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让区(县)一级医院也能成为“能治大病”的医疗中心,使老百姓大病不出县,基层患者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国家级平台实力担当
肩负区域救急救危重任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即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2月28日,顺德区人民政府与南方医科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医院正式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
作为一家区(县)级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却拥有多个“国字号”招牌,仅2017年“政校合作”后至今,就新增了多项国家级认证: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医疗机构定点单位(全国仅14家),2016年度全国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监测与研究网络先进机构。该院还通过了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和中国卒中学会综合卒中中心认证。其中,国家级胸痛中心、中国卒中学会综合卒中中心认证,是对该院多年以来急诊急救方面建设成绩的充分肯定。
该院胸痛中心是顺德地区唯一通过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的单位,也是目前南方医科大学系统内唯一一家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近两年来,中心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危重胸痛患者超过1000人。据统计,2017年,该院胸痛中心进行急诊冠脉介入超过500台次,急诊介入量年增长20%~50%,平均门球时间60分钟,远低于90分钟的国家标准。
成绩的取得,来自于医院对创新急诊急救模式的不懈努力。2016年,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率先创立了顺德区急性胸痛救治信息平台,并与顺德区“120”指挥中心、区内11家医疗机构签约,联合共建覆盖全区的胸痛救治网络。通过建立完善、规范的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流程,发展远程互联网会诊等多种形式,该院紧密联合区域网络,统筹协调相关学科,为急危重胸痛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及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当地患者在家门口即可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患者救治成功率、预后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大大提升了区域内重大疾病的救治水平。
同样致残致死率高的,还有脑卒中等急危重脑血管疾病。今年6月,该院卒中中心通过了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SCA)认证,是佛山市唯一获评全国第三批综合卒中中心的单位。2015年至今,卒中中心救治了超过3000名脑梗死患者,构建起顺德地区卒中网络式医联体及双向转诊网络。平均DNT(Door-Needle Time)由以往的1小时减少到30分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7年取栓手术量进入省内前五名。在该院主导构建的卒中救治网络下,越来越多的卒中急性期患者能够及时转运到卒中中心,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治疗,尽可能降低患者脑损害和残疾程度,保障了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该院卒中中心不仅治病,还将服务前移到治未病。今年5月,该院自筹经费,深入社区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项目。专业的卒中筛查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一对一卒中防治指导,对高危居民进行精准化干预,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卒中的科普知识宣传,预计年内将有4000居民受益。作为中国卒中协会的“红手环”卒中志愿服务单位,该院一直在行动。
急诊重症创新结合
提供全周期一站式急救服务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率先在佛山市内成立急危重症-创伤救治中心,创新性地把急诊和重症医学有机结合,实现院前急救、急诊抢救、重症监护、创伤救治、生命支持等一站式服务,为急危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开通绿色通道,大大提高了当地急危重症救治的成功率。
在这所医院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急诊科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有着足够的底气,这份自信不仅来自于相对成熟的救治技术和畅通的救治流程,还来自于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强有力支撑——重症医学科。
该院重症医学科在珠三角地区拥有较高知名度,其中ECMO技术(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简称人工心肺)是其特色优势品牌。从2013年开始,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就致力于构建ECMO救治体系,创建以重症医学科为主导,有机结合急诊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五个学科的多学科合作团队,由点及面构建体外生命支持救治体系。近6年来,特别是正式成为南方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后,该院ECMO救治水平在4年的积累下迎来增长期:运用ECMO技术救治了近百名患者,病种涵盖急性心肌梗死、爆发性心肌炎、心搏骤停、急性肺栓塞、ARDS、重症创伤、感染性休克等,开展例数和救治成功率位居广东省前三名和全国三十强,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顺德当地急危重症患者不出远门就能得到一流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服务,直接的医疗费用比到省级大医院救治节省至少25%,还为老百姓节省了异地治病的社会成本和间接成本。
不仅如此,重症医学科还先后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6家区域外高水平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和转诊服务,是省内为数不多的为有需要的医院提供7×24小时抢救和转运服务的医院,已发展成珠三角区域性ECMO治疗和转运中心,实现对多家医院的技术输出。这一切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认可。在10月13日举行的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年会上,该院ECMO团队获评全国十大卓越ECMO中心,广东仅两家医院获评,该院是获奖单位中唯一一家区(县)级医院。
“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一位在胸痛中心转入重症医学科,并接受ECMO救治后康复出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是说。急诊重症的有机结合,让患者得到快速、周全、有效的一站式医疗服务,是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在改善医疗服务的道路上坚实有力的一步。
搭“互联网+”快车
便民服务触手可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医院不再局限于“实体店”。互联网全面链接着医疗、医药、医保服务,辐射各个领域,打破了医院的围墙。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紧随时代步伐,积极推动“互联网+”流程优化,提高服务效能,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扩展医疗服务的空间和内容,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服务。
今年5月,该院被评为2017年佛山市级智慧(网络)医院示范单位,成为佛山市两家获评医院之一。手机挂号缴费、自动化智慧药房……“互联网+”医疗健康渗透在患者的就医过程。该院基本完善了各类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支付宝生活号等,患者带上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线上预约挂号、门诊缴费、取药通知、报告查询、住院费用查询等就医服务。微信公众号还为患者提供智能导诊、楼层地址指引、公交指引、专科专家介绍等线上功能,定期发布医学科普文章,切实为患者提供实用有效的医疗资讯,推进医疗信息互通共享。
以预约诊疗为例,该院在原有的客服窗口、电话、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的基础上,结合了预约挂号、当天挂号、现场挂号、诊间预约四种形式,实现了预约诊疗“无盲区、全覆盖”。该院在实施过程中,执行30分钟分时段预约,引导患者错峰就诊,积极推进诊间预约工作,确保患者如期复诊。2018年上半年,该院微信、支付宝移动医疗平台预约量为10.40万,较去年同期增长53%。
针对该院新院区面积较大、服务点分散的特点,为进一步缩短患者移动距离,节省就医、办理业务时间,医院通过合理布局、优化流程,于6月正式启用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分诊、信息交互智能化和业务集结化,努力让患者“最多跑一次”,获得患者一致好评,成为患者与医院的沟通枢纽中心。自启用至今,一站式服务中心已服务超过10万人次,患者办理业务平均用时从约17分钟锐减至3分钟,7月份门诊满意度同比上升5.2%。
医疗服务在持续优化。10月,该院再次引入一项“黑科技”:人脸识别绑定,患者就医体验再升级。此功能让市民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即可“刷脸”绑定医院微信公众号。绑定后,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众号提供的线上预约、当班挂号、智能导诊、查询结果等相关服务,相比之前需要到医院自助机现场获取验证码绑定的方式,极大方便了市民的使用。
共享概念也走进了医院。今年7月,一批共享轮椅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亮丽上线,患者在手机端就可实现自助轮椅租借服务。该院作为新华网“健康中国”共享轮椅公共服务创新试点单位,成为广东首家开展该项目的公立医院。此类“互联网+”项目的开展,创新了医院服务模式,有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在技术领域,互联网信息技术同样改变着诊疗服务的开展。2017年,中国心血管远程教育学院项目成功落户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心血管内科。全国各地心血管科室的医生申请成为远程学院会员,通过互联网和高端可视通信设备,将各成员单位整合到平台上,实现远程医学培训、远程继续教育、远程学术讨论,以及大会直播手术演示、远程心电教学查房、远程会诊等功能。这意味着,医院在学术交流、对外会诊及转诊等方面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可实现与全国顶尖医院业务对接,有力助推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事实上,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已多次实现与国内顶级医院的远程会诊,甚至迈向了国际。该院与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 COH)已达成合作关系。今年4月,该院与COH顺利完成了首例国际远程视频会诊,实现影像传输、患者报告实时共享和解读,院内专家与国外专家“面对面”探讨出具会诊报告,让患者不必远渡重洋,便可获得国际顶尖的治疗方案。这是医院在改革创新道路上的又一次重要尝试,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拓展了医院国际诊疗服务的多样性和便利性。
采用二维码开展就医体验评价电子问卷,持续改进工作和服务质量;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互联网+患者医疗风险管理”项目,探索医患共同决策机制,完善患者医疗风险评估与教育体系;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合理用药管理系统,实现处方自动审查、自动处方(医嘱)点评、抗菌药物权限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评价等功能,建立合理用药的动态实时监控体系……在“互联网+健康”的道路上,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不断加快步伐,孜孜探索。
想患者所想
优质团队加速患者康复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创新开展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持续推广优质服务,以患者健康需求为导向,深化护理工作内涵,逐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细致的护理团队,专业的医疗团队,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细节之中,致力于加速患者康复。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该院开展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形成复杂患者整体化、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改变以往侧重于专科的护理模式,使患者得到更全面、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加速患者康复。坚持实施护士管床责任制、护士床边工作制,专科医护一体化合作不断加强,医护同组共同管床管患者,医护联合查房,以医护小组的形式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康复等一体化的医疗服务。
不仅如此,护理人员自发创造的护理新发明、自编的护理操、制作的护理康复宣传资料、开展的健康讲座等,为患者疾病康复提供了全方位多形式的指导,提升了患者的健康管理意识,增强了健康防治观念。类似的优质服务持续在全院推广,每月满意度前三名的科室定期介绍经验,形成优质服务工作常态化,有效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水平。仅这两年,护理团队就涌现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表现突出护士陈瑞芳、广东省十佳优秀岗位技术能手刘玲玲、广东省十佳优秀男南丁格尔周姓良等先进个人。
医疗服务还逐步扩大覆盖面。医院定期派出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上门为老人开展更换尿管、胃管等服务;在门诊部,以患者健康需求为导向,推出名中医专家特需门诊,儿科专家特需夜诊;出台诊间“一室一医一患”管理模式,提高患者就医体验;优化外科门诊就诊流程,改造伤口治疗门诊,进一步延伸服务内涵。
早日恢复健康是每一位患者最大的愿望,也是每一位医护人员最根本的追求。该院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建设上走在区域前列,其中胃肠外科在国内较早将ERAS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形成了完善的ERAS治疗体系,配有专业的医疗团队、优质的护理团队、精湛的麻醉团队,使进入ERAS路径的患者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2018年,该院胃肠外科成为广东省医师协会首个加速康复外科培训基地。
为使患者加速康复,ERAS通过在围手术期采用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亡风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以直肠肿瘤手术为例,通过ERAS改进,患者术前不必留置胃管尿管,术前2小时可以进食清流质,术后6小时即可饮水,术后不用留置胃管,术后第1天就可以恢复全流质饮食,一般术后4天~5天就可出院。与以往禁食5天~7天及住院10天以上相比,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
应用先进理念,让患者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节约医疗资源,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将优质服务贯穿到治疗的全过程。
“社工+志工”服务
打造有温度的医疗
2013年,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正式成立了“天使之翼志愿者服务队”,开始规范开展志愿者招募、培训等工作。2014年8月,在顺德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的推动下,该院引入了医务社工,成为顺德区首家拥有专业社工服务的医院。几年来,该院积极探索“社工+志工”双工联动服务模式,实践成果受到肯定,被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授予首批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基地。
最初,医务社工服务以肿瘤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儿科为切入点,相继开展社区服务、病友互助小组、病友会活动,为患者寻求社会资源等。经过不断探索,医务社工服务逐渐形成以病种为范畴的服务体系,以癌症资源社工服务、长期病患社工服务为重点方向,结合医护转介和偶到服务等方式,开展切实可行的社工服务。
在癌症资源社工服务方面,社工为癌症患者提供临床关怀、情绪疏导等服务,协助癌症患者积极应对治疗,适应疾病和治疗带来的变化。由该院社工牵头成立的向日葵病友会,定期组织病友活动和互助小组,患者通过分享彼此的感受与经验,从中得到面对疾病的力量,扩大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
医务社工还根据癌症患者的不同需求,积极链接社会资源,申报多项社会基金会项目。其中“癌友手牵手”互助计划共获得8.9万元资金支持,用于深化推进向日葵病友会的建设,被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评为最佳联合劝募项目。
在长期病患社工服务方面,该院主要以肾病及失智症患者为服务对象。针对此类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依从性低等情况,社工们紧密联系相关临床科室,定期结合病友小组,开展患教工作。
针对贫困的肾衰竭患者家庭,该院申报“逆境中的希望-对顺德区贫困肾衰竭家庭服务计划”,获得近2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每位符合条件的肾衰竭患者提供每年600元的生活补助。针对失智症患者,申报“关爱失智症患者计划”,获得2万多元的资金支持,用于康复训练、现实导向、游戏治疗等服务,延缓失智症患者的病情进展。2018年,在医务社工与医院神经内科的共同推动下,顺德区关爱失智症基金正式成立,用于宣传失智症,提升全民及早预防失智症的意识,降低失智症的发病率。
社工站还对有社工介入需求的患者实行医护转介,每年开展医务社工培训班,向社会人士和医护人员普及医务社工工作,有效缩短发现转介个案的时间,增强医社合作。
该院天使之翼志愿者服务队主要为就诊患者提供导医导诊、社区义诊、健康宣教、社区探访等服务。4年来,该服务队组织志愿服务超过200场,参与志愿者超过1400人,累积志愿服务时数超过4万小时,连续多年被评为顺德区优秀义工组织,有超过100名在册志愿者被评为顺德区星级义工。
随着“社工+志工”服务模式的深化,志愿者服务队逐步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化建设,引入社会支持,成效显著。针对儿科开展的“融爱融乐关爱患儿服务”项目,获得4万多元的资金支持,获评为2017年度顺德区优秀义工服务项目。其中“候来画室”“候来音乐厅”在儿科门急诊开展服务,有效缓解患儿及家属候诊情绪,广受患者好评;针对门诊和住院患者的不同需求,开展“导医导诊志愿服务”“清凉一夏义剪”“临终患者陪伴”等项目,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充分肯定;服务还延伸至社区,“去除疼痛,一身轻松”志愿服务项目,为多个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义诊和健康教育服务,获2018年社区微公益大赛扶持项目;脑卒中筛查、鼻咽癌筛查以及结合多个健康日开展的义诊和健康宣教,均获社会好评。
几年来,通过医、社、志三方联动,患者在这里得到了治疗疾病以外的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人性化关怀,医院逐步实现从生理治疗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转变,让医疗更有温度,医疗服务得到进一步改善。(劳燕如)
报道链接:http://szb.jkb.com.cn/jkbpaper/html/2018-12/13/content_234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