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感染性疾病科成功救治一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患者。在病原学检测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医疗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影像学对比和细致病史追问,提前锁定病因,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最终实现良好预后。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感染性疾病科团队的专业素养,也为不明原因发热的诊疗提供了重要启示。
病情初现:发热乏力,迷雾重重
62岁的梁先生,因“反复发热伴乏力2周”于3月12日入院。入院时,患者体温高达39.2℃,呼吸急促,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超正常值数十倍,初步诊断为“肺部感染”。然而,外院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患者仍持续低热、疲乏等异常表现。
“这类不明原因的发热往往隐藏着特殊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李红表示,常规治疗无效时,必须迅速调整思路,从影像学细节和患者生活史中寻找线索。
抽丝剥茧:影像对比与病史追问锁定病因
在患者病情反复之际,感染性疾病科团队展开多科内医护疑难病历讨论。胸部CT显示患者左肺多发斑片状阴影,伴少量胸腔积液。这一影像特征引起了康锋主管医生的警觉——此前科室收治的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患者肺部CT表现与之高度相似。
为验证这一推测,团队立即对患者及家属展开深入病史追问。起初,患者仅提到“无禽类接触史”,但在反复沟通后,家属透露家中饲养鹦鹉已逾一年。“鹦鹉热衣原体主要通过禽类排泄物传播,患者长期接触鹦鹉,感染风险显著增加。”谢秋里医疗组组长分析道。结合影像学特征和流行病学史,团队高度怀疑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并果断调整治疗方案,加用针对非典型病原体的特效药——多西环素。
精准施治:学科讨论逆转病情
用药48小时后,患者体温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乏力症状明显缓解。随后的病原学检测结果证实了团队的判断——痰液多重病原体靶向检测报告显示“鹦鹉热衣原体阳性”。
治疗期间,医护团队同步关注患者肝功能损害、低白蛋白血症等并发症,通过护肝、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稳定内环境。影像学复查显示,左肺炎症显著吸收,胸腔积液减少,印证了治疗的有效性。经过多天精心治疗,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家属对医护团队赞不绝口:“多亏医生及时发现病因,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专家解读: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诊疗要点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临床表现与普通肺炎相似,易被误诊。李红主任强调:“病史询问和影像学细节是早期识别的关键。若患者有禽类接触史,且CT显示肺部斑片状阴影合并胸腔积液,需高度警惕鹦鹉热。”此外,多西环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早期应用可显著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医者仁心:以敏锐观察守护生命
此次成功救治的背后,是感染性疾病科团队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和快速反应能力。从影像对比到病史追问,从经验性用药到多学科协作,每一步都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
“临床医学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思维的较量。”李红总结道,“面对复杂病例,医生需保持开放思维,既要依赖检验数据,也要重视患者的个体化特征。”
温馨提示:不明原因发热请及时就医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等特殊病原体疾病常因症状隐匿而延误治疗。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提醒广大市民:若出现持续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尤其是有禽类或宠物鸟接触史者,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专业的病原学筛查和针对性治疗,是守护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