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手术一直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神经系统每一个组织都至关重要,它们关乎生命,关乎视力、语言、表情等功能,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残疾甚至生命的终结。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神经外科近年来取得多项突破,成功开展了超过二十项填补市、区空白的高难新技术和手术,在全省业内备受瞩目,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跻身全省先进行列,成为神经外科区域性危重症救治、处理疑难疾病的中心。
过去,骨科手术都是叮当响的“大动作”,如今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骨科已走上“科技兴医”之路;开展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尤其是在微创脊柱外科和微创关节外科技术方面,填补了本地区多项空白,位列本地区领先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复杂脑肿瘤
精准定位,智能微创切除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神经外科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在术中精准定位,并采用现代神经外科微侵袭观念(显微+内镜),以最小的损伤最大程度切除肿瘤。近年来,在超过400例脑部肿瘤手术中,全切率98%以上,充分体现了精湛的技艺。
2016年3月,科室运用医院最新引进的“MEDTRONIC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引导定位,采用完全神经内镜技术,快速、准确地为一位“颅底占位性病变”患者实施了高难度的“斜坡及蝶鞍占位性病变切除术”。这使该院以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神经内镜手术为标志的“微创神经外科”,在导航技术的辅助下,迈入“精准+智能神经外科”时代。
颅脑创伤中心
屡创生命奇迹
与国际接轨的颅脑损伤救治整体水平,体现了南医大顺德医院神经外科的综合实力。该科的“颅脑创伤救治中心”坚持以患者的功能恢复为重点,加强临床研究,通过分期和有重点的连续性治疗、科学把握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改良手术方法、注重并发症防治,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等,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免遭二次手术之苦。
目前,该科在颅脑损伤救治方面的抢救成功率之高、伤残率之低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院神经康复治疗科为神经外科患者的后期恢复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疑难脑血管病
多技术协同处理
脑血管病是常见的急危重症,发病急、致残率高。但若抢救及时,往往有较满意结果。近十年来,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神经外科针对患者不同的病变特点,对上千例复杂脑血管病分别采取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动静脉畸形切除术、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动静脉畸形栓塞+切除术、血管重建技术等,成功率在95%以上,绝大部分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一位患高流量巨大脑血管畸形的患者,在两年时间内历经三次血管内栓塞介入手术终于治愈,该例手术是在脑血管畸形治疗上的一个突破。据了解,该院近五年来收治脑血管畸形患者100多例,通过显微手术切除与介入栓塞术相结合的方法,治愈率已超过90%。
脊髓与功能神经外科
勇攀高峰,不断创新
近年来,南医大顺德医院神经外科紧追国际、国内前沿,勇攀医学高峰、不断创新,先后开展了“半椎板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神经导航、脑电图双定位治疗顽固性癫痫”“顽固性癫痫的系列手术治疗”“显微镜下血管减压术、神经内镜下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等多种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手术,取得了优良的疗效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水平和疗效居国内先进地位。
半椎板入路
微创切除胸椎管肿瘤
57岁的罗女士腰背部疼痛,双腿麻木、无力、行走困难,经过多家医院治疗效果都不好,家人感到非常绝望。
半个月前,她到南医大顺德医院就医。通过MR检查,医师发现患者的胸段椎管内长了一个较大的肿瘤,脊髓已经被肿瘤压成薄片状。随后,罗女士入住该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
在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后,罗女士被送进了医院手术室。手术由该院副院长许小兵教授主刀。术中,通过小切口、仅切除半侧椎板,就在显微镜下完整切除椎管内肿瘤,以最小的手术创伤,为罗女士切除了上胸段椎管内严重压迫脊髓的较大良性肿瘤。术后,在神经外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罗女士很快康复,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罗女士及家人对医院神经外科的治疗效果非常满意,对该院神经外科高超的手术技术赞不绝口。
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椎管内大型肿瘤,又填补了顺德区神经外科的一项空白。与传统的椎管内肿瘤手术方式相比,该入路对肌肉、韧带、骨性结构的完整性都达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而且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病人恢复快。术后,很快就可以进行床上功能锻炼和下床活动。
切除跨小脑幕巨大脑膜瘤
根除老伯面抽病根
日前,年逾6旬、患有长期面部抽搐的伍伯,因病情加重,入住南医大顺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
医生对伍伯检查后发现,伍伯除了反复左面部抽动,还存在左面部感觉和左耳听力障碍,及身体平衡障碍。行MRI检查后,发现他的后脑(左侧桥小脑角区)有一巨大脑膜瘤,脑干和小脑受压严重,这是导致伍伯长期面部抽搐的原因。
由于这个肿瘤位于后颅凹深部,肿瘤大、基底广、血供丰富,压迫生命中枢脑干、很多颅神经以及众多性命攸关的大小血管,是最难以处理的颅内脑膜瘤之一。要对这一肿瘤进行手术,可以说是对神经外科医生手术技巧的一个挑战。
针对伍伯病情,神经外科多次组织了专家会诊,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9月7日, 伍伯被送到医院手术室。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教授许小兵主刀,神经外科副主任骆实博士和郑大海博士为助手,对伍伯进行了脑膜瘤切除手术。由于每一个动作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因此,几位手术专家小心翼翼地进行每一步操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手术过程中。
经过7小时的显微镜下操作,三位神经外科专家终于将肿瘤完全切除,顺利完成了手术。手术术野干净,被肿瘤压迫变形的所有六根又薄、又细的颅神经,全部保留完好。
术后第一天,伍伯神志清楚,口不歪了、眼不斜了,四肢活动正常。面部抽搐症状消失,身体平衡障碍缓解。伍伯恢复良好,不日就出院了。
该例后颅窝巨大、复杂、高血供肿瘤手术的成功,显示着该院神经外科的显微手术技术的先进水平。近年来,该院神经外科所完成的神经系统肿瘤及复杂血管病变,位置涵盖颅内各部位和脊髓各阶段,手术成功率接近100%,得到了顺德及周边广大群众的赞誉,以及省内同行的广泛认可。
伤筋动骨一百天?
这种骨科手术次日就能下地!
近日,南方医科大顺德医院一名79岁右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在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行走,还能完成深蹲、盘腿等动作,完全颠覆了传统“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说法。这一切都得益于该院骨科新引进的直接前方入路(DA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79岁的黄婆婆,因不慎跌倒导致右侧髋部及右下肢受伤,在家卧床三天未见好转,精神逐渐转差,大小便失禁,被医院诊断为“右侧股骨颈骨折”。由于黄婆婆心、肺、肾功能不全,合并有脑梗塞、糖尿病,后送至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骨科住院治疗。
入院后,该院骨科为黄婆婆进行了直接前方入路(DA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第二天,黄婆婆就能自主站立,还能原地踏步,扶助步器行走;术后第三天就能自主行走。患者及家属都觉得不可思议。
据该科主任黄明光介绍,DAA手术方式是传统后路手术的改良,是近一年来国内关节外科兴起的一种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方式。与传统髋关节置换手术相比,DAA利用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间隙,保持了髋臼后方软组织完整性,术中不损伤肌肉,手术后活动不受明显限制,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将手术创伤和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降到最低,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入路。术后早期活动限制低或无限制,可以早期做下蹲、盘腿、跷二郎腿等动作,术后恢复更快,使“术后次日即可行走、无需限制关节活动”成为了现实,这是传统后路手术入路所不能媲美的。
膝关节镜微创
切除腘窝囊肿
近日,61岁的王阿姨洗澡时发现右侧膝部有一个包块,在子女陪同下来到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骨专科门诊。当时王阿姨右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活动不便,尤其是从坐到起身时,疼痛加重,休息后都没法缓解。该院为王阿姨进行系统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后初步诊断为:右膝关节腘窝囊肿合并骨性关节炎。
腘窝囊肿是腘窝内滑液囊肿的总称。临床上多见于中年以上发病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导致机械性伸膝和屈膝受限,疼痛较轻,紧张膨胀感明显。患者主诉往往以腘窝区逐渐发生肿胀为特点,伴膝后疼痛。老年人多表现为膝关节无力、软弱、关节后部疼痛等。囊肿较大时可妨碍膝关节的伸屈活动,甚至可影响腘窝的静脉回流,出现局部或膝关节以下部位水肿。
膝关节腘窝囊肿往往需行手术治疗。传统的后路切口治疗腘窝囊肿,手术切口大,康复慢,膝关节功能易受限,且较易复发。关节镜下微创切除腘窝囊肿,能够从病因出发,彻底切除囊肿,减少复发机会,并且创伤小,康复时间短,可同时处理膝关节内其它病变,如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软骨损伤、游离体等,是目前治疗腘窝囊肿的主要趋势。
经过同王阿姨及家属解释病情,该院骨科专家建议王阿姨行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切除术。经过30分钟左右的手术,顺利地切除了囊肿。术后6小时,王阿姨就能自行下床行走。更让他们惊喜的是,换药的时候,膝盖上只找到3个0.5cm的小口,根本不用担心伤口“爆开”的问题,疼痛也基本忽略不计。
文图/通讯员黄明光 郑大海 卢乐年 李子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