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华 副教授
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擅长: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治,尤其是消化道大出血、炎症性肠病、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重症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肝胆道疾病、难治性腹水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主持市科研课题一项,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并获奖,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李国华副教授论: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占恶性肿瘤发病数的50%以上,且绝大部分确诊时已是进展期,因而死亡率相当高,几乎占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一半,所以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有极大的价值。
消化道早期癌
消化道早期癌,是指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或局限于黏膜层的消化道肿瘤,包括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以及早期大肠癌。
食管的癌前病变包括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及Barrett食管;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大肠癌前病变多指大肠腺瘤伴不典型增生。
消化道早期癌的表现
通常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症状并不典型,多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腹痛、反复便秘与腹泻等非特异症状,与消化道功能性与器质性(非肿瘤性)疾病并无区别。因此,当出现消化系统不适时应及时行消化内镜检查,以提高病变的发现率,实现早诊早治。
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
随着内镜设备的不断改善及内镜技术的提高,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也不断提高,对于常规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可疑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可行染色放大内镜、超声内镜、内镜窄带成像术(NBI)、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进一步检查,进行鉴别及靶向活检,从而提高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有染色放大内镜、NBI及超声内镜检查。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即应用具有放大及电子染色功能的内镜对病灶进行形态学上的观察,如病灶是否着色、病灶的微血管、微结构改变等,之后喷洒染色剂(如碘液、靛胭脂等)对可疑病灶进行染色后,从而进行靶向活检,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消化道早期癌的治疗
当发现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后,可以根据病理结果选择外科手术或内镜治疗,对于无明显淋巴管浸润或是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以选择内镜治疗,内镜治疗的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内镜下消化道早期癌治疗术日趋成熟,已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研究表明,内镜治疗符合绝对适应症的粘膜内癌,可以获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生存率,而且非肿瘤性内镜治疗创伤小,费用较外科手术低,既能保证肿瘤完全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及其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早诊早治提高生存率
多数消化道肿瘤均有从癌前病变到早期癌再到浸润性癌的演变过程。提高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检出率,并早期采取治疗及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愈率。以食管癌为例,早期食管癌患者通过积极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晚期治疗五年生存率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