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广告:“亲,还有不到两周就双11了,满世界都在打折,剁手党们都在摩拳擦掌,蓄势待发,你还在等什么呢,还不赶快上网来看看。”短短几行文字,看似充满鼓动诱惑,又何尝不是暗含了“剁手党”们的辛酸呢?今天写下这个文章题目,在大部分人对“剁手党”或者指责、或者抱怨、或者鄙视时,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们的辛酸呢?
一、为了便宜省钱而买买买。被大家称为“剁手党”的,以女性居多。她们常常浏览着各大购物网站,兴致勃勃的搜索,比价,秒拍,抢购,为抢到一件便宜的货品而兴高采烈。她们的开心,只是因为觉得自己用便宜的价钱买到了心仪的东西。贪便宜的背后,何尝不是因为她们过得并不富裕呢?有富豪会为了双11的打折品而通宵达旦地抢购的吗?“剁手党”们的贪便宜说到底也是为了省钱。如果真的买到喜欢又实用而且价钱也不贵的货品,在“剁手党”心里,她觉得自己也算是个会居家过日子的人?
二、为了省时和方便而在网上买买买。阿芳四十来岁,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就是工作比较忙碌,每周只有星期天才有一天休息。她向心理医生抱怨:“老公就知道责怪我在网上买买买,可是他一点都不理解我。”原来阿芳很看重周末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她的星期天,基本拿来陪老公和儿子了。有时如果碰上阿芳在换季想去买些衣服时,老公和儿子常常不耐烦的在店外催促,阿芳只得草草收场,要么不买,要么随便买一件,心里总是有些遗憾。自从年轻的同事教给阿芳怎么在网上购物后,阿芳就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在网上精挑细选,即使买到不喜欢的,退货也方便快捷。阿芳从此喜欢上了在网上买买买。
三、为了开心而买买买。小雨是男友陪着来看心理医生的。男友告诉心理医生,小雨一下了班,就坐在电脑前,上网的基本内容就是网上购物。家里买了很多东西,有些东西买回来几个月,包装都还没有拆。因为家里放了太多东西,男友想帮她扔掉一些,小雨又不同意,俩人常常为此争吵。小雨含着泪告诉医生,“我的工作压力很大,和父母关系也不好,男友下班回来也只顾着上网打游戏。而我每次上网购物时,就变得心情平静了。东西买到了,我有一种成就感,尤其抢购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心情像要飞起来了。看着买到的东西放在家里,心里就觉得有安全感,他要丢掉我的东西,我当然不舍得了。虽然有时买了也会责怪自己,但买东西真的让我能有开心的感觉。”当一个人只有在买东西时才能感到开心,对于她自己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法呢?虽然过度购买可能会让她陷入更大的烦恼,但短暂的欢愉对她来说也是充满着诱惑的。
各种买买买,有着各种各样的辛酸。
如何区分正常的购物和病态的强迫性购物呢?在心理学上,判断一个人心理是不是健康,常常用以下的三条标准:一、本人大部分时间是不是过得开心。二、在他人眼里,他(她)的言行是不是正常。三、生活、社会功能、人际交往有没有受到损害。这三条标准缺一不可,所以,有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是自己心里难受去找的心理医生,有些则是在家人朋友的劝说下就诊的。强迫性购物的患者常常在买了后就责怪自己,下定决心,下次再买就“剁手”,但是下次故态复萌。她们心里充满悔恨、自责和愧疚,她们很多时候处在矛盾之中,不买难受,买了更难受。在家人眼里,也觉得她们的购买行为不正常,但是劝说和发脾气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过度的购物,买了一堆用不着的东西,常常浪费了更多的钱,也影响了与家人的关系。
在医学上,强迫性购物其实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在第四版的美国精神心理疾病分类中,强迫性购物是属于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而在新的第五版的分类中,则把强迫性购物分类到囤积障碍里了。很多的数据显示,强迫性购物者常常伴有神经性厌食症/贪念症、酒精依赖、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其他的心理疾病。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于女性内分泌、血清素受体水平和男性有差别,女性在很多时候,调节负性情绪的能力是弱于男性的,像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高于男性一样,强迫性购物的女性是远远多于男性的。
除了生理上的原因外,有研究发现,病态的强迫性购物者,常常是心理上安全感不好的人。有些人童年时家里不富裕,物质匮乏,在成年经济略微好转后,过度购物让她多多少少能减少心里“小我”的遗憾。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自感处在弱势,对于不公敢怒不敢言,而在网上,自己成了“老大”,键盘代替了语言,点击选取之中找到了些许自我。而有些人则是工作生活中有着相当大的压力,却没有太多的排解负性情绪的方式,偶然的一次网上购物让她体会到了快感,这种开心的模式被慢慢固定下来,不能自拔。对于她们,唯有购物,才能解忧。
写下以上的文字,不是想替“剁手党”们平反,只是想大家能多点理解她们,多些关心她们心里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抱怨她们。对于病态的强迫性购物者,很多时候,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才能“戒掉”过度购物,重返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