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线:0757-22318000
您现在位置: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 > 新闻公告 > 医生手记 > 浏览文章

【医生手记】常帮助,总安慰——我与一位宫颈癌患者的故事
来源:妇科   作者:郭雪箐  添加时间:2024年03月25日   点击数:0

三月的窗外,百花盛开,大片的宫粉紫荆占据了南国路,公园里木棉花、黄花风铃竞相开放。一派春意,生机盎然。我不禁想起了美丽的L老师。

L老师是位中学老师,高挑苗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笑起来有两个好看的酒窝。她穿着讲究,举止优雅,说话温柔,对学生充满爱心,是位人见人爱的好老师!

2021年3月,妇科联合乳腺外科在L老师所在的学校举办了一场健康科普讲座,有几十位老师参加。讲座内容是妇科肿瘤和乳腺肿瘤的预防和筛查。大家都非常认真地聆听,还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一年以后,L老师找到了我,说她出现了同房后阴道流血的情况半年了。她记起我曾经在讲座中提到过要警惕同房后阴道流血,这可能是宫颈癌的临床表现。但是由于工作繁忙,她等放假后再去外院检查,结果发现HPV18阳性,液基细胞学提示见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及宫颈腺细胞,未排高度皮内病变累及腺体。

于是,她忐忑不安地来到我院妇科就诊,我带她去宫颈病变中心找周小燕主任医师做了个阴道镜检查,活检结果提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累腺。

第一次住院:明确诊断

——刨根问底,有的放矢

由于活检提示是癌前病变,我们按照规范帮L老师做了一个宫颈冷刀锥切术。这是一个小小的手术,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帮助医生诊断有无宫颈癌,另外一个是切除病变部位。如果是宫颈癌,那还要做二次手术。

很多患者认为,把子宫切了,就不用做二次手术了。但实际上,这个宫颈冷刀锥切术非常重要。活检是癌前病变,但由于活检组织少,不代表更深处没有宫颈癌。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手术范围是不一样的。宫颈癌不但要把肿瘤周围的宫颈旁组织切得更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广泛全子宫切除,而且要清扫盆腔的淋巴,而宫颈癌前病变是可以保留子宫的,即使不想保留子宫,做一个子宫全切术就够了。如果因为宫颈癌前病变贸然去做了一个全子宫切除,最终病理发现是宫颈癌,因为手术范围不够,病人因此需要做第二次手术或者要补充放疗,那真是亏大了。因此,需要做宫颈锥切术来帮助准确诊断,才能做到精准施策。

1周以后,病理结果出来,L老师被确诊为宫颈腺癌。但是万幸的是PET/CT和盆腔核磁共振都提示没有转移。我告诉L老师,5周以后她需要再做一次手术,切除子宫和盆腔淋巴。

L老师告诉我,她有11年没有做过宫颈癌筛查了,也从来没有想到要去筛查。但正是因为我说过的一句话,她才对同房后出现的阴道流血症状产生警惕。她才40岁,正是年富力强、大好年华的时候,却不幸得了这个病。说着说着,她不禁哽咽了。

我赶紧安慰她,她的病现在很早期,很有可能做完手术就不用放化疗了。而且这个病早期的预后是很好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0%。听到这里,L老师的眉头才有所舒展。

第二次住院:歼灭肿瘤

——精心施术,妙手回春

5周后,L老师接受了腹腔镜下免举宫广泛全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清扫术。这个手术方式是近年来我院开展的新技术。在腹腔镜下通过免举宫操作,与肿瘤零接触,杜绝了传统腹腔镜宫颈癌手术中可能由于举宫造成的肿瘤挤压和扩散。手术范围要求距离肿瘤组织有3cm,以保证切开来的组织边缘是没有肿瘤的。而且,因为淋巴转移是宫颈癌的转移途径之一,所以要切除盆腔的淋巴结。

由于没有举宫器的协作,对术者的要求很高。在腔镜下,要把子宫周围的膀胱、直肠、输尿管和血管等都细致地解剖出来,切除该切除的部分,保留应该保留的。输尿管在进入膀胱前的部分周围血管盘根错节,稍有不慎就容易损伤到输尿管。因此,手术医生不但要有鹰的眼睛和少女一般灵巧的双手,更要有在手术台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磨炼。

L老师的手术过程顺利。由于是微创手术,术后疼痛轻,术后L老师恢复得不错,术后1周就出院了。

10天后,病理结果出来了,提示宫旁、残端与淋巴结全部是阴性。也就是说肿瘤已经被全部切干净!但是她的病理类型是腺癌,又有脉管癌栓,根据指南是需要补充放疗的,来预防肿瘤的复发。

第三次治疗:补充放疗

——乘胜追击,斩尽杀绝

我时常用一个比喻来向病人解释什么是脉管癌栓。脉管癌栓的意思是肿瘤进入了淋巴管内,获得了向远处转移的加速度。就像汽车从乡间小道驶入了高速路一样,会很快跑到远处。但是手术只能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腺癌和脉管癌栓都是宫颈癌复发的中危因素,医生要借助放疗来杀灭肉眼不可见的肿瘤,预防复发。手术后的辅助放疗就像是打扫战场一样,消灭那些残存的敌人,不给他们反扑的机会。一旦复发,治疗难度将非常大。因此手术后的辅助放疗是保障疗效非常必要的一环。

11.jpg


我们给L老师请了放疗科会诊,放疗科建议放疗。但是L老师开始对放疗非常抗拒,并表示自己已经决定了,不用再劝她!

我联系了肿瘤二科(放射治疗科)副主任赵淑芬,我们一起详细分析和讨论了她的病情,一致认为补充放疗会更好。我找了专业网站上的文章给L老师看。

结果,L老师表示,自己也查过相关资料,但还是不想做放疗,自己对放化疗有天然的排斥。原来,L老师的妈妈当年放疗后出现身体虚弱,因此对放疗很恐惧。当她得知自己要放疗后,心理压力非常大,连续好多天都睡不着觉。

我跟L老师详细解释了放疗的必要性以及随着技术发展,放疗并没有很严重的副反应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L老师终于决定接受放疗。

22.jpg

放疗期间,她跟我诉说放疗后有腹泻现象,但经过赵淑芬主任医师的处理,已经好一点了。

2022年11月,放疗结束,她过来找我复查,一切正常。

44.jpg

现在转眼又过了一年多了。她最近一次联系我,是2023年12月,是帮朋友来咨询意外怀孕的事情。

正是因为信任,L老师相信了我们的医学建议,成功地切除了肿瘤,也采取了放疗的手段来预防肿瘤的复发。整个过程是比较顺利的。

我觉得我们医生不单单是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去帮助、去治愈,还要关怀与安慰,给患者以希望,点燃她们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安慰和心理疏导。

正是因为信任,病人把身体和健康交付给我们,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但是如果没有安慰温暖的话语,医疗技术会变得冷冰冰。

医学之路,道阻且长。身为医务工作者,更应悬壶济世,不忘初心。

这句话又在我耳边响起: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