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医学科病房里,ECMO(人工心肺)技术默默守护着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ECMO患者来说,这一天或许是他们生命中的艰难时刻,但也可能是希望的开始。
今年春节期间,区小姐因暴发性心肌炎被送入院救治,重症医学科团队为她开展了ECMO技术治疗,随后经过ECMO床旁功能锻炼,团队为区小姐后续康复争取了更多时间。近日,区小姐顺利康复出院。
ECMO不仅是生命支持,更是康复起点
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左六二介绍,ECMO可能为心肺衰竭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时间,但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心肺功能退化。因此,ECMO患者必须尽早介入康复,被动等待只会让身体机能加速流失。
如上文提到的区小姐,ECMO上机48小时后,重症医学科团队便为她制定了“床旁功能锻炼计划”,通过科学训练打破“静止魔咒”。
早期康复四步曲:从躺到站的奇迹
据介绍,早期的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辅助运动、呼吸训练和坐位训练。
其中,被动运动是由康复治疗师或护士帮助患者进行四肢的屈伸、旋转等动作,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在主动辅助运动环节,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尝试自己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抬手、抬腿。
为帮助患者恢复肺部功能,为脱离ECMO做准备,团队还会进行吹气球、深呼吸等呼吸训练。
最后是坐位训练,在ECMO管路允许的范围内,帮助患者从平躺过渡到坐起,甚至站立。这不仅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还能增强患者的信心。
当区小姐颤抖着抓住床栏,ECMO管道的每一次晃动都在强化重症医学科的康复认知。“早期康复不是冒险,而是对生命的敬畏。”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苏用鹏指着监护仪说道:“我们要让心跳数字变成患者行走的步数。”目前,该团队ECMO患者早期康复介入率已达100%。
重症医学科医团队表示,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ECMO和床旁功能锻炼的重要性。ECMO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而床旁功能锻炼,正是帮助患者从“被动治疗”走向“主动康复”的关键一步。
“我们不仅要让心脏跳动、肺部呼吸,更要让人重新成为‘人’——能坐、能站、能拥抱家人。”左六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