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线:0757-22318000
您现在位置: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 > 新闻公告 > 医院新闻 > 浏览文章

老人心力衰竭竟是因罕见病导致?血液内科团队使用新型T细胞疗法为患者带来新曙光
来源:血液内科   作者:蔡嘉惠  添加时间:2025年05月20日   点击数:0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疾病就像隐匿在黑暗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健康。淀粉样变性就是这样一种较为罕见却危害巨大的疾病,它常常伪装成其他常见病症,极易被忽视或误诊,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1.jpg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75岁的老人黎伯。上段时间,他频繁出现气促的症状,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质量。老人被紧急送往医院后,首先到了其他科室住院,确诊心力衰竭且反复发作,完善心血管等相关检查均未查找到引起心力衰竭的病因,后患者仍气促明显,不能下地行走,到底是什么病因引起顽固性心衰呢?

后来老人转至血液内科,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以及一系列先进的辅助检查手段,最终确诊他患上了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已累及到心脏、肾脏、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重要器官,而且评估心脏功能已到IV期高危组。

在血液内科淋巴瘤骨髓瘤亚专科带头人杨辉主任医师介绍,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合并心脏淀粉样变性往往提示着预后不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乃至生命长度,这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极易因为恶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

2.jpg

面对挑战,杨辉主任医师带领团队迅速行动,展开了心内科、肾内科、肝病专科、放射科等多学科讨论,制定了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在骨髓瘤亚专科的团队杨辉主任医师、蔡嘉惠副主任医师、姚倩倩主治医师的精心治疗下,黎伯的病情出现了令人欣喜的转机。他的气促症状明显减轻,心脏功能得到改善。虽然,黎伯已经由长期卧床的状态改善至可以下床自由活动的状态,但仍存在活动后气促,不能长时间行走。

经过专科评估发现,黎伯体内仍有一定的肿瘤负荷,仍然在持续加重心脏的损害,更糟糕的是残留的肿瘤细胞对现有药物产生了耐药性,继续现有的治疗方案,预计黎伯半年内出现心衰、死亡的几率很大。这时,杨辉主任带领专科团队充分讨论后认为,换用其它传统药物治疗方案的有效率不到10%。新的治疗方案包括CAR-T、双特异性抗体的T细胞疗法是这位患者的更理想选择。

考虑到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一般情况差,CAR-T存在制备时间常,治疗相关毒性大、治疗相关死亡率高,不适合黎伯。而双特异性抗体毒性更小,对于黎伯是更好的选择。双特异性抗体属于一种药物,同时具有靶向肿瘤的抗体和自身免疫T细胞抗体,可以理解为通过药物让肿瘤细胞和自身免疫细胞手牵手,通过自身免疫细胞精准、强力杀伤肿瘤。双特异性抗体属于新型T细胞免疫药物,淀粉样变性发病率低,属于罕见病,国内外应用的例数均较少。通过查询国外相关数据,认为双特异性抗体对这类并且的疗效非常好,用药安全性高。

通过充分沟通后,黎伯也同意使用新的治疗方案。为保证黎伯治疗过程的安全,在科主任带领下,科内成立特殊用药应对小组,密切监测患者用药时的不良反应并及时作出针对性的处理和调整。我院医务科也非常重视,考虑到药物的特殊性,在医务科的带领、临床药学部的指导下,根据特殊用药安全管理与监督,成立了由重症医学科、临床药学部等组成的多学科协作小组为新型药物的应用保驾护航。

经过用药前专科预防处理,黎伯应用双特异性抗体过程顺利,一疗程后监测肿瘤指标迅速降至接近0的水平,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状态也大为好转,死亡风险大为下降,重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

血液内科淋巴瘤、骨髓瘤亚专科成立以来,通过规范临床诊疗,与病理科、放疗科、影像科、检验科及各临床科室密切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全院淋巴瘤骨髓瘤的诊治水平,并关注淋巴细胞、浆细胞相关罕见病的筛查及诊治。对于临床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的少部分患者采用新型的细胞疗法、干细胞移植等综合治疗手段,让更多病人重见生的希望。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