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在医院重症医学科(ICU)门前,黄先生夫妇兴奋地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救了我女儿!”。随后,与医护人员一起,将女儿转送到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8月9日上午,黄先生发现他两岁多的女儿突然发热、出现皮疹。马上就近到当地医院就诊,该院诊断为重型手足口病,并进行了积极救治,但黄先生女儿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
8月10日清晨,黄先生的女儿突然出现昏迷、抽搐、唇周发绀,当地医院决定将黄先生女儿转我院治疗。
我院为顺德区“危重型手足口病”指定收治医院,黄先生女儿转入我院后,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启动了急危重症绿色通道,小孩被迅速送到医院重症医学科正负压隔离病房进行抢救,同时,医院迅速组织了由感染性疾病科、儿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等专科专家组成的“手足口病专家组”,对小孩病情进行会诊。根据小孩的病情,已出现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口唇紫绀、持续血压降低、昏迷、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专家组确诊小孩为危重型手足口病。
危重型手足口病病情凶险,发展迅速,死亡率极高。因此,救治刻不容缓!
专家组迅速制定了抢救方案,医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展开救治:针对病情,进行抗病毒、抗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力等治疗;由于合并肺炎及心脏三尖瓣返流,小孩心肺功能差,医护人员立即为小孩建立深静脉通路、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进行化痰、强心、减少脑氧耗、营养支持,对小孩的重要脏器进行支持治疗。
经过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治疗,小孩神志逐渐恢复,心肺功能明显改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8月12日上午,小孩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能开口说话了。
8月12日下午,小孩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转出重症医学科,转入感染性疾病科进行康复治疗。
近30个小时的全力救治,在重症监护室外守候的黄先生夫妇心急如焚。当看自己的孩子被医护从重症监护室送出来时,听到孩子的呼唤声,黄先生夫妇及家人激动万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夫妇喜极而泣,连声感谢医护人员。
目前,黄先生的小孩正在感染性疾病科接受恢复期治疗,不日将康复出院。
患儿在重症医学科接受救治。
患儿脱离危险转出重症医学科,黄先生夫妇及家人激动万分。
患儿在感染性疾病科接受恢复治疗。
链接——
不可轻视的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份为发病高峰。可经过胃肠道、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而且比较容易出现重症病例。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表现不典型,难以确诊,病情进展快,极度凶险,死亡率高。
手足口病的分期:
手足口病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分为五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临床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家长们需要特别了解的是第二期。如果小孩出现第二期的症状,需要立刻前往医院住院治疗,以避免病情发展,提高痊愈率。
预防:
手足口病重在预防,平时既要注意手卫生的消毒,还要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家中的孩子一旦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应该立即到医院尽早诊断、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