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奕文 副教授
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
医学硕士,麻醉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擅长:处理心血管手术以及各种危、急,重症疑难病人抢救及麻醉。在高危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与器官保护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全国心胸麻醉学组基层委员会委员,顺德麻醉学会常委。先后主持省、市、区级科研立项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2011年全国“艾贝宁杯”临床征文大赛优秀论文奖,2015年顺德“优秀医生”。
张奕文副教授论:“舒适化医疗”的实现
舒适化医疗的概念
人类医学历史上,麻醉与无菌术的发明是现代医学的两大革命,因为如此,美国将人类历史上施行第1例乙醚麻醉的那一天(1842年3月30日)定为美国的医生节(医生日,National Doctor's Day)。
而舒适化医疗的实现正是和成熟的麻醉技术、新型麻醉药物以及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密切相关。
所谓舒适化医疗,是指患者在整个就诊过程中从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悦感、无痛苦感和无恐惧感。其内涵不仅仅是建立无痛医院,更需要人文关怀,患者需要感受到尊严和受尊重,从而建立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舒适化。
其实,每一位接受麻醉的手术患者从表面上看似乎都一样,但有的患者术中心率、血压波澜不惊,患者术后很舒服;而有的患者则像马拉松运动员一样,在术中心率和血压不停波动,术后疲劳不堪,很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如何努力让患者达到理想麻醉状态既是麻醉医生更高的追求,同时也是舒适化医疗的体现。
舒适化医疗的实施
首先,舒适化医疗的实施需要患者观念的转变,许多患者对于无痛麻醉仍然心存顾虑, 例如婴幼儿时期接受麻醉是否会影响中枢神经发育,一直是麻醉学者尤其公众关注的话题。2015年10月,Lancet 发表一项由7个国家的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婴儿期不到1小时的麻醉并不增加2岁时不良神经发育结局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大家的担忧。
其次,就树立全新服务理念而言,通过多学科合作,将诊疗操作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和生理波动降低到最小程度,认识、接受并主动宣传和实施舒适化医疗。
麻醉学科发展之初,麻醉医生的主战场位于手术室内,随着一系列的新理念如围术期患者之家(PSH)、快速康复外科(ERAS)、无痛医院的提出,麻醉医生的工作范畴正在延伸,PSH是舒适化医疗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而ERAS则是PSH的重要内容,这三个全新的理念紧密联系,共同满足提升舒适度、加速康复、降低围术期患者并发症率、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等目的。
舒适化医疗在我院的开展
我院的舒适化医疗工作开展得较早,包括在手术室外麻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5年全年完成手术室外无痛麻醉超过28000例,手术室外麻醉总量位居广东省各大医院前三位。并开展了多种无痛诊疗技术项目,包括无痛胃肠镜、无痛纤支镜、分娩镇痛,无痛人流,癌性镇痛,疼痛诊疗等,并计划开设疼痛病房。
舒适化医疗的未来
阻碍舒适化医疗发展有三大原因:①麻醉医生人员紧张;②门诊无痛检查费用并未纳入医保范畴;③医院和社会对于舒适化医疗的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大中型医院已在纷纷转变服务理念,力求为患者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舒适化医疗服务。可以预见,舒适化医疗是医疗领域科技与人文碰撞的火花,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变革的产物,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未来医疗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