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乳腺外科率先在区域内完成一例基于超声造影显影技术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顽固淋巴水肿的“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成为省内少数能够掌握此项高难度技术的团队之一。
患者是一名中年女性,接受左侧乳腺癌术后3年余,术后1年多时因长期照顾家中卧床老人,搬抬活动过度后出现患侧上肢肿胀,诊断为淋巴水肿。尽管开展了长期功能锻炼、绷带包扎、手法按摩等保守治疗,但效果欠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为解决患者疾苦,乳腺外科主任曾智豪带领手术团队,邀请超声科副主任张广俊在术前采用高频超声造影给病人患肢行淋巴管和匹配静脉精准定位后,成功施行超显微“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考虑到手术异常精细、难度大、耗时长,特意安排在周日进行,手术耗时约5小时,顺利取得良好效果。
曾智豪介绍,LVA术是在可放大20倍以上高倍显微镜下将皮下组织内比头发稍粗的功能小淋巴管与微小静脉缝合对接起来(管径只有0.3—0.8mm),重新建立淋巴-静脉回流通路,更大程度将患肢积聚的淋巴液回流排出,从根本上治疗淋巴回流障碍。其长期消除水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成为淋巴水肿效果更为确切的首选方案。术中用于缝合的手术针、线犹如绒毛,肉眼直视下难以发现,要求术者必须操作细致、耐心,体能要求也较高,术中使用神经外科专用的德国蔡司三荧光手术显微镜也为手术成功助力。
目前省内也有部分医院开展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但多数基于ICG荧光造影技术,该技术受限于ICG显影剂在探测仪下穿透深度小于2cm,只能寻找到皮下2cm内淋巴管,因皮下浅表淋巴管管径较小,且术中ICG无法判断淋巴管功能,造成淋巴管-静脉吻合难度大,手术时间过长,术后效果不太明确。
而采用高频超声造影技术行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有极大的优势,超声造影的穿透深度大于2cm,能显影皮下深层管径较粗的淋巴管,可清晰显示淋巴管走行、内径,并且能显示淋巴管蠕动,有利于寻找功能良好的淋巴管进行吻合,极大提高了手术效果和缩短手术时间。
科普时间
淋巴水肿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由于先天性疾病或后天性损伤会造成淋巴管系统结构不完整或发生阻塞,使富含蛋白质等多种物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聚集,最终导致淋巴水肿的发生。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延迟出现的持续加重的上肢水肿。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指南中指出,接受过腋窝淋巴结清扫、腋窝放疗、肥胖是淋巴水肿的高风险因素。据统计,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约1/4患者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发生患侧上肢不同程度淋巴水肿。
而下肢继发性淋巴水肿最常见的原因是盆腔或妇科恶性肿瘤行根治术后。且水肿一旦形成,将持续加重,随时间进展逐渐出现皮肤纤维化改变,最终演变为“象皮肿”。继发性淋巴水肿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随着乳腺癌及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的增加,肢体淋巴水肿发病率不断上升。
本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方式进行手术,于患侧手臂作数个小切口,术中出血极少,风险低,术后第二天下床活动,术后两三天自我感觉良好,患肢原有坠胀、沉重感明显减轻,主诊医师和患者顿感轻松和愉快,随着后续进一步康复,预期水肿消退效果会更为显著。因此,开展LVA手术,在追求治愈乳腺癌的同时,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治疗手段。让乳腺癌病人治得好、活得好,是医护患的共同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