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线:0757-22318000
您现在位置: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 > 新闻公告 > 医院新闻 > 浏览文章

警惕!宝宝从“感冒”到呼吸衰竭,只因忽视了这个病
来源:儿科   作者:李永安  添加时间:2025年05月26日   点击数:0

每到孩子发热咳嗽的高发季节,就让家长很揪心。很多小宝宝最初只是一些低热、咳嗽、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后面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喘息、呼吸衰竭,这时候需警惕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毛细支气管炎。

1.jpg

近期,我院儿科诊治了多例严重毛细支气管炎的孩子,经过医护及家长的合作,最终顺利出院。

妞妞是1月25天大的宝宝,初时为咳嗽、流涕,5天后咳嗽逐渐加重,伴呼吸急促,呼吸61次/分,间有呻吟,伴低热38℃。入院时发现患儿有喘息,并且有点头样呼吸、三凹征阳性等呼吸困难表现,经皮血氧饱和度暂时正常,急查血气分析发现患儿有呼吸衰竭,立即予高流量氧疗呼吸支持、祛痰、雾化等对症处理,患儿逐渐好转并出院。

1月10天大的小天,“咳嗽伴低热4天”入院,入院时发现患儿呼吸60—80次/分,有点头样呼吸、三凹征阳性等呼吸困难表现,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只有76%,血气分析提示患儿有呼吸衰竭,病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考虑“毛细支气管炎”。予高流量氧疗后呼吸困难缓解不明显,考虑患儿病情危重,改成无创的呼吸机支持,并加用“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甲泼尼龙”抗炎平喘、雾化、清理呼吸道等处理,4天后脱离呼吸机并逐渐改为高流量氧疗、吸氧等,住院10天后康复出院。

什么是毛细支气管炎?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以毛细支气管(那些比头发丝还要细小的支气管)为主的下呼吸道急性感染,主要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多数是1~6个月的小婴儿。小于6月龄和高危婴儿有较高的病死率。

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其他有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人类偏肺病毒等,少数病例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感染病毒后,细小的毛细支气管充血、水肿及黏液分泌增多,导致管腔阻塞,就像道路被堵塞一样,使得空气难以顺畅流通。这时,小宝宝就会有咳嗽、喘息,甚至呼吸困难、缺氧等表现。

毛细支气管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毛细支气管炎一开始就是鼻塞、流涕、咳嗽、低至中等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非常迷惑家长和医生,但随着病程的进展,1~2天后病情迅速进展出现阵发性咳嗽,发作喘息为其特点,病情以喘憋发生后的2~3天较严重,喘息发作时呼吸明显增快,可达60—80次/分以上,并伴有呼气延长和呼气性喘鸣。

2.jpg

重症患儿明显表现出鼻翼扇动和“三凹征”,脸色苍白,口周发青,或出现紫绀,患儿常烦躁不安,呻吟不止;病情更重的患儿可合并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但大部分病例治疗后均可缓解,不过约34%~50%患儿日后会继发气道高反应性疾病。

对于毛细支气管炎,家长应重点观察

👇👇👇

数宝宝的呼吸次数。在宝宝安静、没有鼻塞、不发烧的状态下数小肚子的起伏,一起一伏算1次,最好记完整的1分钟进行评估。

观察宝宝有没有鼻扇、三凹征等表现。吸气时出现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凹陷。

3.jpg

▲三凹征表现

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和吃奶量。对于1岁以内的宝宝,如果呼吸1分钟大于50次,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口唇发青或紫绀、频繁呕吐、烦躁、易激惹、喂养量下降一半以上,小便量减少,需要立即就医。

如何治疗毛细支气管炎?

细致观察并随时评估病情变化情况。

保证呼吸道通畅、呼吸支持。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病情情况选择适合的呼吸支持方式,如低流量吸氧、高流量氧疗,甚至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因为此类宝宝的气道黏液分泌较多,宝宝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将其咳嗽排出,此时就需要进行雾化祛痰、吸痰清理呼吸道等帮助宝宝将痰液排出。

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病情给小宝宝开一些药物,帮助他消除炎症、缓解症状。免疫球蛋白、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辅助宝宝打败那些感染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