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倩玲 副教授
顺德第一人民医院第三门诊部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内分泌失调等杂症的中医治疗,重视运用中医脾、肾先后天理论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对中医体质辨识有独到的见解;
广东省中医治未病委员会委员;
参与多项科研技术成果研究,先后在国家级及省级各类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龙倩玲副教授论:调和阴阳治未病
治未病的概念
治未病,是未来保健医学发展的趋向。治未病工作,贯穿于临床四个阶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中防逆转,瘥后防复发。
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大大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人的一生,由幼年到青壮年到中老年,身体的气血会有由弱→盛→衰减的变化,阴阳之气也会有虚损与亢进的改变。
治未病,就是根据不同的体质给出具体的调整方案,运用养心修德、饮食调节、辨证用药、辨证施治等多种手段,使人体阴阳气血调和,达到康(健康)、乐(快乐)、美(美丽)、寿(长寿)的目的。
阴阳调和与阴阳自和
中医认为阴阳调和,是人体自身气血及内环境的一种平衡状态,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调和适应状态。
《素问》中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促其根”,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当我们了解清楚自身体质气血阴阳的盛衰状况,结合四季及昼夜的改变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期达到一个“阴阳自和”的改变。
“阴阳自和”是人体阴阳之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正常的趋势和能力的过程。
治未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失和与扶正祛邪)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人体正邪相争、“阴阳失和”的过程,中医认为健康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发病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所谓正气,是指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所谓邪气,是指破坏人体“阴阳自和”能力的因素。
治未病总的原则是扶正祛邪,即促进和维护“阴阳自和”,护正以助自和,恢复脏腑阴阳气血之间自我协调有序,稳定的功能状态和联系;祛邪以顺自和,祛除遏制机体“阴阳自和”的各种致病因素。
辨体质以养生、治病:气虚、阴虚、阳虚质的,分别给予补气、养阴、温阳这些扶正的方法;痰湿、湿热、气郁、血瘀质的,分别给予化痰祛湿、清热祛湿、理气解郁、活血化瘀这些祛邪的手段以促阴阳自和。
比如肿瘤病患者经手术切除、放化疗后,从治未病的角度,这时期应防瘥后复发。根据体质的不同,施以健脾、化湿、祛瘀、通阳、清热、补气等法,改善偏颇的体质,等于改变利于肿瘤生长的环境(改变土壤的性状),以使肿瘤细胞这一种子不再发芽,达到肿瘤不再复发,或带瘤生存的目的。
临床观察中发现,有些脾肾气虚体质的,容易罹患糖尿病。如果体质辨识为脾肾气虚质者,在糖尿病发病之前,在医生指导下,改善这种体质,减慢、减轻其向痰湿、湿热质(糖尿病常见体质)的转变,可有效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
总的来说,扶正是主动的、主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