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线:0757-22318000
您现在位置: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 > 新闻公告 > 医生手记 > 浏览文章

颅脑损伤康复治疗
来源:一门诊  作者:未知  添加时间:2015年07月29日   点击数:0

颅脑损伤的发病率每年约180-250/10万。受伤原因有:交通事故,钝器打击,高空坠落,摔伤,落物击伤,锐器扎伤,枪击等。交通事故仍为首要原因。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颅脑损伤发病的年龄段高峰出现在幼年、青春期-青年早期和老年期。1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运动控制和平衡能力差,摔伤的机会较高;青春期-青年早期(14-26岁)因常常有一些高危行为,又出现一个发病高峰;老年人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可能是由于感觉和运动能力的衰退,健康状况的下降,认知或注意力的缺失,导致交通事故和摔伤的机会增加。

颅脑损伤是危及人类生命的常见疾病,其发生率也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工具的增多而出现增多的趋势。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周期较长,治疗强度较大,病死率高,救治后常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认知、语言及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将来的社会生活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从而很大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实施综合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缓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声音和触觉刺激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从而起到促醒的作用;及时有效地开展康复训练,可以通过功能替代、突触调整、芽生等实现脑功能的重组,建立更多广泛性联系和条件反射,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神经外科康复治疗意义

预防、医疗、康复是医学领域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神经外科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颅脑损伤和后续的康复治疗更是密不可分, 相互贯穿。

现代康复的目标在于1.意识恢复尽可能复原2.阻止疾病恶化3.防止并发症( 挛缩、褥疮、感染、营养不良)4.改善生活质量。

颅脑损伤康复治疗的范畴和时机

颅脑损伤患者主要后遗症有肢体运动障碍言语功能障碍、智力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等。

一般来说在疾病的急性期以治疗为主积极挽救病人生命防止病情进一步加剧。当病情稳定之后才进入以康复为主的时期。

这并不是说急性期就可以完全不考虑康复治疗特别是受伤后急性期的护理与康复治疗不应分离当病人处于抢救阶段如忽视了存活后将出现的问题很多本可避免的残疾将会出现因此早期的康复措施对病人今后的功能恢复具有关键性意义。

有人把和颅脑损伤直接相关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失语、智力困难等称为一次性损害把长期卧床造成的症状称为二次性损害。

早期康复治疗就是针对二次性损害所作的预防或治疗而言主要是保持正确的肢体位置与姿势按时转换体位防止肢体强直、挛缩、变形定时保持肢体的主动和被动运动、按摩、防止肌肉萎缩。

目前国内一般认为发病后1个月开始的康复治疗为早期康复。我们认为在康复早期治疗时机和方式的选择上不应教条而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经验分析如患者颅高压明显血压持续过高或波动大有心肌缺血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高热不退等严重并发症无论病程多长均不宜进行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治疗是待生命体征平稳24-72小时即开始康复训练,延期康复治疗是待病情稳定后2周进行康复训练,研究显示早期康复治疗患者意识恢复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延期康复治疗患者。

无论何种情况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成生理及心理功能障碍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均应在急性期过后病情稳定时早期开始应用不同形式被动及主动锻炼、针对不同情况作出计划耐心坚持使功能障碍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康复治疗是一个积极和动态的过程,目的在于帮助有功能障碍的患者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目前普遍主张颅脑损伤后康复治疗介入应尽可能早。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康复治疗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针灸、超声波、直流电药物导入、光疗法、电疗法、医疗体育、磁疗等近代康复治疗范围已经扩大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尚包括作业疗法、语言康复、心理治疗等。

脑外伤偏瘫的康复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约97%有精神或躯体方面的缺失其中1/3有身体方面的残疾2/3有认知障碍。这些神经功能的缺失是由于脑组织出现原发性损害和因缺血缺氧脑肿胀等造成的继发性损害导致大量神经细胞死亡所致。

以偏瘫为主的运动功能障碍单纯药物难以恢复必须采取综合治疗利用脑的可塑性加大运动、感觉刺激恢复正常功能。有些基层医院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的脑外伤患者得不到正规及时的康复治疗仅停留在原始的药物治疗阶段是远远不够的。

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法有:1.药物营养神经、扩血管、脑细胞活化剂2.针灸头针、体针3.病灶区理疗4.患肢电刺激5.运动、作业疗法6.穴位刺激7.高压氧等。对重型颅脑损伤处于昏迷或植物状态的患者可采用音乐刺激光刺激和亲人语言刺激等康复手段。

颅脑损伤患者运动恢复一般在伤后2年之内最大程度的精神和体力恢复一般在伤后3~66个月后恢复较慢。

心理康复

一个康复计划的成功与否除了外力帮助外还有赖于病人的内在动力很大程度上受到病人的决心情绪等心理因素影响。心理康复的目的在于防止身心残疾培养病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

颅脑外伤病人的心理改变包括以下四个过程休克期、期望期、悲观期和适应期。常见心理反应包括焦虑、否认、烦躁、抑郁、依赖等。为了使病人克服不良的心理反应避免悲观期负效应必须进行有计划的心理康复。

首先要使病人树立康复信心给以心理支持。对病人功能的评估应强调保留的功能可恢复的功能及已取得的成绩在乐观、积极的氛围中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康复计划顺利实施。病人的康复计划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避免产生挫折感。每天的训练要明确目标使病人完成训练后有一种成就感。

其次要及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治疗包括支持疗法精神分析方法暗示与催眠疗法行为治疗社会疗法等帮助他们重建认识、协调与社会间的关系在新的起点上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

康复指导性训练:患者在发病后生命体征稳定,且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23后,同时接受康复指导性训练康复指导性训练小组由康复医师及相关治疗师康复护士组成,由康复医师具体领导和协调具体治疗措施包括: 运动疗法: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以一对一的方式给予系统的运动训练,主要根据患者功能障碍的特点,早期以床上训练为主,进行良姿位的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床上翻身坐起训练;中期进行直立床站立训练坐站转移坐位平衡训练等;后期进行站立平衡训练重心转移训练及步行训练等每次训练时间45min1/d5/w心理治疗: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通过看电视深呼吸听音乐静坐等放松疗法稳定情绪,每天安排一定时间与患者沟通交流,并组织康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因人而异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功能障碍训练:教会患者口腔操,如撅嘴鼓腮呲牙叩齿弹舌等,每个动作做510其他训练:在其中穿插吞咽功能训练及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能( ADL) 训练和指导,针对各种运动影响因素如痉挛等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