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药在多种疾病治疗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作用,被誉为医学国粹,逐渐受到世界的关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药重调理,无毒副作用。事实真的如此吗?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哪些成分起哪个作用?不同成分之间有无相互作用?……这些问题为中药这一医学瑰宝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近年来,有关中药导致肾脏病的报道屡见不鲜。
中药也有肾毒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木通引起的急性肾衰竭。20世纪90年代中期,比利时医生首先发现,相当数量的“肥妞”“胖嫂”服用减肥中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此后中药肾毒性逐渐开始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后经研究发现,这些减肥药中含有一种叫木通的中药。与此类似的还有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等多种,因其内含有马兜铃酸成分而引起肾损害。
可致肾损害的中药
中药成分复杂,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致肾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对此机制研究较为确切的中药有木通、广防己、细辛等马兜铃科植物。这些药物中含有的马兜铃酸能导致近端肾小管刷状缘脱落、肾小管坏死,并有致癌作用。
1. 含有或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 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汉中防己、细辛、追风藤、寻骨风、淮通、朱砂莲、三筒管、杜衡、管南香、南木香、藤香、背蛇生、假大薯、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榄、金耳环、乌金草等。
2. 可能与上述药材混用而掺杂马兜铃酸的药材 木通、苦木通、紫木通、白木通、川木通、预知子、木防己、铁线莲、威灵仙、香防己、白英、大青木香等。
事实上,中药也是药,大剂量、长时期服用均存在引起肾损害的可能。一些中药煎剂,成分较多,并且对其药理、毒理认识有限,故应当尽量避免。肾脏病患者更应小心、谨慎,即使服用中药,也需在正规、有资质的中医院就诊。减少中药肾损害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认识,走出“中药毒性小”的误区。
中药肾脏病的表现
1. 急性肾损害 服用过量的肾毒性中药,如关木通,可以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临床表现为尿量减少,肾功能迅速恶化。有近1/3的中药导致的肾损害表现为急性肾衰竭。
2. 慢性肾损害 轻者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临床出现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肾性尿糖、氨基酸尿等;重者可出现肾间质纤维化,临床呈现慢性肾衰竭,在肾衰竭早期即可出现贫血,超声检查会提示两个肾体积缩小,且常常大小不一致,到这一步肾损害往往不可逆转的。
减少中药肾损害的方法
1. 减少中药肾损害重在预防,对原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多加注意。注重辨证论治,提倡“三因制宜”,即根据个体的不同、气候因素的不同、地域环境因素的不同,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2. 就诊应选择正规的医院、有资质的医生,勿轻信秘方、偏方。
有一个男性患者,34岁,发现血清肌酐升高(200-250微摩/升),就诊于多家大医院,得到相同的诊断:慢性肾衰竭。他听说慢性肾衰竭不能治愈,便到处寻求中药偏方,治疗大约6个月后,因胸闷、恶心来到我院,抽血化验发现血肌酐1200微摩/升。此时,该患者已进入尿毒症期,需要终身透析治疗。
按现在的医疗技术,尽管慢性肾衰竭不可治愈,但延缓其发展完全有可能,辨证是安全应用中药的前提,切不可盲目相信偏方。
3. 确保中药的品种正确及炮制规范。
4. 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及疗程。有蓄积可能的药物,应采用少量、间断服药的方法,减少蓄积中毒的可能。
5. 若应用肾毒性很强的中药,应了解和监测患者的肾功能。
6. 一旦发生中药引起的肾损害,应立即停用,按急性肾衰竭治疗。
7. 肾脏病患者服用中药应小心、谨慎、服用前先咨询医生。
中药亦可治肾脏病
中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如:雷公藤中提取的雷公藤多糖苷可用于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大黄提取物能够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冬虫夏草是传统名贵中药,能够保护肾小管上皮细胞,防治药物肾毒性所致的急性肾小管损伤,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用于治疗急性肾衰竭、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等。